電影:《華爾街之狼》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編劇:特倫斯·溫特 / 喬丹·貝爾福特 /
主要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喬納·希爾 /瑪格特·羅比 /馬修·麥康納 /凱爾·錢德勒 /等等…
上映日期:2013-12-25(美國)
劇情簡介
在危機四伏的投資界,掌管史崔頓·奧克蒙公司的喬丹·貝爾福特(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飾)生活侈靡、實力雄厚。1987年,22歲的喬丹進入羅斯柴爾德公司,從接線員做起,在高級經紀人馬克(馬修·麥康納 Matthew McConaughey 飾)指點下,進入了股票經紀人充滿毒品和慾望的世界,半年後因「黑色星期一」,喬丹轉投靠販賣「便士股票」的小公司,憑藉巧舌如簧獲得成功,與鄰居唐尼(喬納·希爾 Jonah Hill 飾)和一班朋友另立門戶,遊走在灰色地帶獲利頗豐,獲稱「華爾街之狼」,然而,FBI已經開始留意他……
本片根據前華爾街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個人自傳《華爾街之狼》改編。
獲得獎項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4)
- 最佳影片(提名) 喬伊·麥克法蘭 / 馬丁·斯科塞斯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艾瑪·特林格·科斯考夫
- 最佳導演(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 最佳男主角(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最佳男配角(提名) 喬納·希爾
-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特倫斯·溫特
第71屆金球獎 (2014)
- 電影類 最佳音樂/喜劇片(提名)
- 電影類 音樂/喜劇片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23屆MTV電影獎 (2014)
- MTV電影獎 年度電影(提名)
- MTV電影獎 最佳男演員(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MTV電影獎 突破表演獎(提名) 瑪格特·羅比
- MTV電影獎 最佳喜劇表演(提名) 喬納·希爾
- MTV電影獎 最佳銀幕搭檔(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喬納·希爾
- MTV電影獎 最佳赤膊表演(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MTV電影獎 最目瞪口呆場面(提名)
- MTV電影獎 最佳音樂場景(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66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4)
- 最佳電影導演(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第66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2014)
- 電影獎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特倫斯·溫特
第25屆美國製片人工會獎 (2014)
- 最佳電影製片人獎(提名) 喬伊·麥克法蘭 / Riza Aziz / 艾瑪·特林格·科斯考夫
第64屆美國剪輯工會獎 (2014)
- 音樂/喜劇片最佳剪輯(提名) 塞爾瑪·斯昆梅克
第12屆美國視覺效果協會獎 (2014)
- 最佳電影輔助視覺效果(提名) 喬·法雷爾 / Mark Russell / 羅伯特·萊加托
第85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2014)
- 最佳改編劇本
- 年度佳片
第19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4)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導演(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 最佳群像表演(提名)
-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特倫斯·溫特
- 最佳剪輯(提名) 塞爾瑪·斯昆梅克
- 喜劇片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18屆金衛星獎 (2014)
- 電影部門 最佳影片(提名)
- 電影部門 最佳導演(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 電影部門 最佳男主角(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電影部門 最佳剪輯 塞爾瑪·斯昆梅克
- 電影部門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特倫斯·溫特
第12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3)
- 最佳導演(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 最佳男主角(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 最佳剪輯(提名)
第34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2014)
- 年度電影(提名)
- 年度導演(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 年度編劇(提名) 特倫斯·溫特
- 年度男主角(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34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3)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導演(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 最佳男主角(提名)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最佳劇本(提名) 特倫斯·溫特
- 最佳剪輯(提名) 塞爾瑪·斯昆梅克
- 最佳音樂(提名) 霍華德·肖
第22屆東南影評人協會獎 (2013)
- 十大佳片
第4屆豆瓣電影鑫像獎 (2014)
- 鑫豆單元 最佳影片(外語)(提名)
- 鑫豆單元 最佳導演(外語)(提名) 馬丁·斯科塞斯
- 鑫豆單元 最佳男演員(外語)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鑫豆單元 最佳喜劇片(提名)
- 第1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 (2014)
- 最受關注的非院線電影(提名)
影評
2014-01-28 | 艾小柯
這個改編自華爾街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的同名自傳電影與傳統的犯罪電影有着本質的差異: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確的道德判斷,更不給人物安排善惡有報的道德結局。它把焦點放在犯罪細節和奢靡生活上,極少關注受害者們。在表面看來,這簡直是一場宣揚金錢至上的「海天盛宴」;但只要觀眾願意去體會影像背後的片段剪輯、人物的命運變遷,體會字裡行間沒有被明示的諷刺和抨擊,這作品就是一壺老酒,辛辣凌厲,層次豐富,意味都在回甘的留白里。
1. 金錢與信仰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喬丹·貝爾福特是一隻華爾街上嗜錢如命的惡狼,他靠毒品提神,靠女人放鬆,一步步向金錢這個終極目標不懈靠近。影片一開始,貝爾福特就自述金錢對他比毒品更有吸引力。他說這話時剛用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捲成小筒來吸白面,他面對鏡頭直接與觀眾對話,神情放鬆而興奮,語調洋洋自得。從這裡,一個明顯的推論是在華爾街上,金錢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叫人慾仙欲死,欲罷不能。有了這樣的推論,便會有接下來的道德判斷——既然毒癮有害,那麼過量的金錢與物慾也能致人死地。
可真相是這樣的嗎?
貝爾福特的確鋃鐺入獄了,可他並未受到什麼真正的懲罰。當不肯收受賄賂的FBI探員在破爛的紐約地鐵里讀着貝爾福特入獄的新聞時,地鐵里很可能就是貝爾福特兜售垃圾股票受害者的普通勞苦大眾們神情漠然,沒人對這新聞有一絲一毫的反應。與此同時,貝爾福特穿着雪白的獄服在監獄裏打網球,要不說那是監獄,我還真看不出來那身獄服和高級鄉村俱樂部里的會服有什麼差別。不僅如此,貝爾福特離開華爾街後混得一直不錯,要麼教人脫貧致富,要麼當成功的大眾教育家,寫致富的心靈雞湯,全世界巡迴教授銷售技巧。
要是上癮能玩成這樣,那上癮似乎也挺好。
也許這本非「金錢如毒品」的勸誡?
那麼換個思路。貝爾福特對金錢的追求已經不是簡單的「上癮」了。他在功成名就後明明有機會金盆洗手,坐享其成,可他在離職演說上卻真情畢露,越說越激動,他不怕被罰錢,他就是要繼續玩下去。金錢對他,早已超越了物質性甚至心理性的依賴,上升成為信仰。
既然是信仰,那麼金錢所代表的東西就必須是一種精神需求。那是成功、出人頭地的社會地位,那是一種美國夢式的價值觀——英雄不問出身,相信只要你按照成功學的教導付出全部,機會就會對人有所垂青,你就會獲得尊敬、地位、名望和夢想的一切。
這說法是不是聽起來耳熟得很?「只要好好學習,以後就能實現理想」,「只要信奉上帝就能進入天堂」,「只要堅定信仰,就能實現共產主義」,「信春哥,得永生」……貝爾福特成為了銷售專家,那些人在禮堂里聽他宣傳成功學的理念,那種熱切、投入、渴念,跟聽着讚美詩伸出雙手淚流滿面的教徒又有什麼本質差異呢?
從邏輯上講,任何說只要你怎樣怎樣努力,就能獲得什麼什麼的宣傳,歸根結底都是建立在謊言基礎上的(至少也是不實的誇張)。為了保證謊言不被拆穿,就必須扼殺那個看見皇帝不穿新衣的小孩。在這個基礎上,一種信仰/生活方式得以擴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徵召更多的同道中人,同時把信仰體系外的人徹底邊緣化。
那麼怎麼才能讓不信邪的人加入組織呢——必須要把謊言做實。怎麼做實?沒人見過天堂不是嗎,我給你建一個,莊嚴的教堂,寧靜的氛圍。你說不怕地獄是嗎?我給你描述一下:骨肉分離,永恆的痛苦,可怕的魔鬼,萬劫不覆。你不是想知道成功什麼樣嗎?我給你展示一下,香車美女為所欲為,物質絕對等於幸福。你說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你看好了,平淡每一天都在被生活蹂躪,無情無恥毫無憐憫。
誰要跟你說真相,相信我,那都是losers,我們羞辱他們。
誰要跟你說沒有上帝,相信我,那都是異教徒,我們燒死他們。
只要金錢所代表的人類成功和等級制度存在一天,貝爾福特式的成功學就終將擁有市場,物質與靈魂之間的戰爭永不止息。
2. 視覺的狂歡
《華爾街之狼》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那些展示華爾街精英俱樂部內聚眾聲色犬馬的香艷鏡頭了。沒錯,老馬丁在這些花花綠綠的片段之間節奏拿捏得妙極了,一個小高潮推向另一個小高潮,各種裸露和醜惡都展示得赤裸裸的,毫不掩飾。這些美和丑聚到一起,組成了龐大的荒謬大合唱,一個組曲進入下一個組曲,黑暗、幽默、群情振奮,娛樂效果十足。不管這背後的諷刺在哪裡,我猜老馬丁和團隊在拍攝這些場景的時候自己也該嗨得夠嗆。要不怎麼會有那麼隨心所欲的表現形式,貝爾福特可以隨時打破與觀眾之間的「第四面牆」,站到旁觀者的上帝視角對自己的豐功偉績夸夸其談!
那麼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這些三點畢露的成人鏡頭,這些極盡其能的奢華和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有必要嗎?
尤其在最後的道德判斷沒有出現的情況下,對受害者的刻畫少之又少,這樣奢華的視覺狂歡和洋洋自得到底有必要嗎?
對一個批判「癮」的故事而言,視覺的狂歡只是噱頭,不僅不能起到戒癮的功效,甚至說不定會適得其成為反勾人犯罪的宣傳。
但對於一個隱藏更深的信仰批判的價值觀而言,沒有超凡脫俗的視覺狂歡,就不足以讓人深切意識到這種價值觀的荒謬和悲哀。貝爾福特當然是被批判的,但他並不是規則的制定者,他除了洗錢、向股民說謊外,在大部分情況下做的並不出格,起碼他沒有造蘇丹紅,沒有私挖小煤窯,沒有走私文物。他離開了華爾街照樣可以運用同一套技巧教授他的成功學,照樣有大批學生買票去聽。為什麼?因為他教的,都——是——真——的!
貝爾福特的成功法則是基於既定社會準則的,他不是無中生有地造假,他的方法更是利用人們急於成功的心理,把本來需要十年的時間硬說成十個月,把黯淡的前景添油加醋說成光芒萬丈,把1%的盈利說成1000%。他做的一切不過是個虛擬的心理遊戲,但就有人相信他——難道你不相信嗎?——因為我們都處在這個同樣的遊戲規則下,我們從小就聽慣了「只要……就能……」的造句,我們一看到成功的例子擺在眼前就迫不及待要奮不顧身了。
沒有這樣的視覺狂歡,你能意識到生活這場更大更黑更殘酷的狂歡嗎?成功者們在電話那頭,我跟你在這頭;成功者們在電視那頭,我跟你在這頭。
貝爾福特一個人的沉浮不是重點——他怎麼可能沉下去!他不過是個游戲裏的聰明人,他可惡,但他不是真正的惡霸。萊昂納多的臉,哪怕是嗑藥過量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也還是有可愛在其中的。
真正的惡霸才不露頭呢。
3. 永遠的黑幫
回首看看老馬丁最優秀的電影,它們都離不開黑幫的影子。這其中我特別喜歡1990年的《盜亦有道》。這個關於一個黑幫成員如何成長成熟直至崩潰的故事有着史詩般的氣魄,絕對優秀的攝影,自始至終籠罩的,不強調價值判斷的人性味道的灰色調。在某種程度上,《華爾街之狼》是老馬丁黑幫傳統的延續,貝爾福特就是《盜亦有道》里的亨利,麥康納扮演的資深交易員類似羅伯特·德尼羅的吉米,而這個超級黑幫,就是華爾街,就是弱肉強食持續不斷推廣金錢至上生活方式的美國金融界。
這新黑幫是個更為鬆散的全新形態的暗黑世界。它不以家庭為單位,抓住機會什麼人都可以迅速崛起大幹一票,前提是你得夠狠夠彪悍。顧及朋友情誼的轉天就能被賣,可不尊敬規則的瞬間就被掃地出門。女人和毒品不僅是麻痹神經的必須,更是投名狀般的誓詞。黑幫里沒有一個超出了符號意義的有血肉的女性,因為有血肉的女人在這個以阿爾法男性為主的環境里要麼加入粗俗的殺戮,要麼抽離靈魂成為玩物。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被架空了的金錢信仰的新世界,在酒精、毒品、女人和無邊無盡的物質盡頭,淘洗出來的卻是最傳統的、千百年來都同樣血腥醜陋的一部暴力史。這部歷史裏沒有哪個人物是真正的十惡不赦——只要足夠靠近,誰的人性不透出星點光芒;也根本沒什麼善惡有報,所謂道德判斷根本無章可循——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中的罪魁禍首們,那些炮製出有毒資產的投行精英們和年薪幾千萬美元的CEO們,有哪個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這不是一個故事一部電影,這就是我們今天切身生活的最現實不過的荒謬世界。
這就是真相。這是一部關於時代真相的電影。
我堅信老馬丁的這部電影將成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現實的經典作品。他戲虐調侃百無禁忌,他讓澳洲金髮美女瑪格特·羅比向萊昂納多連潑了三杯水!他敢於讓唯一的正面人物,FBI探員帕特里克在被羞辱後在抑鬱骯髒的地鐵里繼續忍受不公正的孤獨!《紐約客》的Rachel Syme把《華爾街之狼》和《偉大的蓋茨比》相比,她更嚮往《蓋茨比》中穿透資產階級聲色犬馬,仍然指向美好與人性的那束綠光。但我卻更欣賞《華爾街之狼》的粗俗、辛辣、諷刺和黑暗基調。這是一把徹底拋棄了溫情和雞湯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華,捅向時代的罪惡的心臟。
在真相面前我們每個人都難逃其責。
2014-01-12 | 咧咧
且不論電影里數都數不清的吸毒和性愛鏡頭,看到一半的時候不禁自問:啊我真的不是在看一部「美國派」那樣的賤精電影嗎?
說是一頭「華爾街之狼」,其實跟華爾街關係也不大。主人公的致富之道更像是電話銷售員,賣傢具賣鞋子賣安眠藥賣毒品,這些人什麼都能賣出去,可是為什麼只有成為了股票經紀人才一夜暴富?歸根到底還不是因為美國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的納斯達克泡沫+股市黃金時期。脫離了這個大背景,反覆地說這幫賤精口才有多好還有意義嗎?Pink sheet全是垃圾股,抽50%的傭金,如果不是因為股市一直瘋漲這些人早把Jordan Belford早期那個破門面給砸了吧。可惜,電影幾乎完全沒有提及這點,我們所看到的,就是一群瘋子聚在一起,揮舞手臂滿嘴噴出各種形態的Fword。我明白導演是追求一種戲劇效果,可也別搞得好像是個正常人就在華爾街呆不下去似的好么。
再來說說男主角的刻畫。儘管我沒有讀過原小說,但是這樣一個能讓那麼多人甘心跟隨的,並且能成功說服那麼多投資者的Jordan Belford,他的獨特之處和魅力到底在哪裡?看了電影除了發現他特別能忽悠,精力(性需求)特別旺盛以外,這個人實在是有點一無是處:毫無自控力、自私自大、沒擔當、危機處理能力更是一塌糊塗。唯一指出他個人魅力的一點就是在女職員走投無路的時候開了一張兩萬五千的支票。可是在高手如雲像叢林一樣的華爾街,主人公這樣的性格居然從來還沒有被玩死,至少在被fbi盯上之前賺錢就跟QQ農場偷菜一樣。。。導演,seriously??!!
小李果然在演神經病方面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那段腦麻痹以後下樓梯的戲,不服不行。可是這麼多年的奧斯卡空手而歸,我猜一定有奧斯卡評委和我一樣,看到他滿臉豬肝色青筋暴出就要微微皺眉吧。總之要說原人物,我確定小李一定把他的某一面表現得已淋漓盡致,但這不可能是這個人物的全部。不然的話,這是在鄙視華爾街還是美國民眾的智商?
2014-02-11 | 小崔
整部電影除了情節與人物的光怪陸離之外,最值得稱道的自然也包括台詞。有的台詞滑稽可笑,有的卻事關華爾街的貪婪,有的則是可能有些光芒萬丈的價值。以下要談得是由huffington post所整理的10條或許對成功與致富有用(我覺得也未必)的台詞,由我翻譯成中文:
1 我相信全身心的浸入,如果你想要有錢,你就要這樣的想法武裝自己的腦子。你一定要清除掉所有會讓你成為一個窮人的思想,用新的想法——那些能讓你發財的想法,將其取而代之。
2 擋在你和你的目標之間的唯一障礙,就是你不停地跟自己說的那些為什麼我做不到的鬼話。
3 成功的人,100%的確信他們自己是命運的主宰者,他們不是環境的造物,而是條件的創造者,如果環境爛透了,成功的人要做的是改變它們。
4 如果你能給一個人足夠的理由,他們總是會找到成功的方式。
5 能取勝的人,總是在說「必須」如何如何,「未來」如何如何。
6 當你過得都是窮日子的時候,你會傷害到每一個你所遇到的人,尤其是那些你所愛的人。
7 如果你想發財,永遠不要放棄。人總是想着放棄。如果你堅持了,你就會出人頭地,勝過絕大多數人。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當你努力做事時,你可能會失敗。但是,失敗並不是因為你是一個天生的失敗者,而是因為你還沒有完全摸到門道。每次用不同的方法去嘗試。總有一天,你會完全弄明白的。失敗是你的好朋友。
8 賺錢最容易的方法是——製造出那些有所價值人人想要的東西,去給予與創造價值吧,錢就會隨之滾滾來。
9 要表現得像是一個現成的高富帥一樣,這樣你就會肯定變成真的高富帥。要表現得你有無敵的信心,這樣人們自然會對你有信心。要表現得你有無與倫比的經驗,這樣人們才會聽信你的意見。要表現得像是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這樣你最終會和我一樣取得成功。
10 不要管過去發生了什麼,你不是你的過去,你是你從過去所汲取的資源與能力。而這,才是所有改變的根基。
2013-06-05 | 潘萌SoPhia
2012年英國曾有一本雄踞暢銷書榜單達一年之久的書:《The Pshychopath Test(精神病測試)》。其實psychopath這個詞翻譯成「精神病」是極不準確的,psychopath特指病態人格,即那些具有暴力傾向,缺乏羞恥心、同情心,甚至沒有恐懼感的人,很多變態連環殺人犯都具有這樣的病態人格。在這本非虛構類「小說」中,作者Jon Ronson首先介紹了被業界普遍採用的,用來測試病態人格的「海爾病態人格核檢表」,接着Ronson提出了他的觀點:許多商界政界的領袖都具有這種變態人格,在精英階層中,病態人格的比例要比普通人中的比例高出許多。
膚淺的魅力,誇張的表達方式,不斷追求物質以及藥物刺激,習慣性撒謊,強烈的控制欲,從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不負責任,冷漠,沒有自控力,性濫交……我這說的可不是男主角喬丹的人物簡介,而是「海爾病態人格核檢表」中所描述的變態神經病的特徵。依此判斷,喬丹•貝爾福特很可能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病態人格的實例,本片即使改名《華爾街變態精神病》也是極合適的。
全片中我們沒有感受到任何真實、正常的情感,就是正常人稱之為友誼、愛情、親情的相似物。喬丹對待身邊人的情感,始終停留在最膚淺的層面。片中有一場戲,剛剛發了小財的喬丹在海邊的夕陽中,送給了妻子一串鑽石項鏈,然而在這個浪漫時刻喬丹說出口的不是「我愛你」之類的甜言蜜語,而是在解釋鑽石雖然小了些,不過都是成色極好的高級貨。喬丹對待感情的方式始終是用物質衡量的,當然還有性,喬丹分不清楚他對新歡的感情究竟是愛還是性慾。甚至他們最強烈的高潮都發生在鋪滿了金錢的床上。最終當他身敗名裂,即將面對牢獄之災時,新歡一臉厭惡地提出了離婚。喬丹和新歡就是一對兒拿金錢與美貌做交易的物質男女,這不是像極了《非誠勿擾》里的男男女女嗎?接着他們就撕破臉皮大打出手,他們的婚姻本就如一紙合約,脆弱得像一張紙。
喬丹一手創造的騙錢帝國,可以看做一個另類的黑幫。然而不同於一般黑幫中所強調的諸如忠誠、兄弟義氣等理念,將喬丹的帝國維繫起來的是所有成員對一個共同偶像的崇拜:金錢。是的,喬丹手下那些時刻像打了雞血似的員工,崇拜的甚至不是喬丹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金錢所能買來的生活方式,歸根結底他們崇拜的是金錢這個魔鬼。這些員工互相之間也沒有所謂兄弟義氣可言,大難臨頭時,他們爭相出賣對方以求自保,一旦東窗事發,這個金錢的帝國便像多米諾骨牌一般轟然崩塌。
喬丹的人物性格也是膚淺而表面的,我們很難猜測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生閱歷將他毀成了這副德行。唯一的一點線索,來自於FBI探員第一次和喬丹在遊艇上會面,探員說他審過的經濟詐騙案子里,罪犯一般都有個混蛋父親,大多是童年受傷害心裏有陰影才將他們推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喬丹有一個健康的童年,沒受過什麼刺激,為何對物慾如此沉迷?我想答案很可能極簡單卻非常殘酷:天生的!精神病學家的研究表明,很多變態人格是先天的,甚至有研究發現變態神經病的大腦中有一部分發育不良導致他們無法感受到悔恨、恐懼等等情感,這讓他們在常人眼中看來格外冷酷殘忍,然而這些特質非常利於他們在政界商場上有所成就。《精神病測試》一書中也提到了好幾個事例,擁有病態人格的罪犯在從精神病院或監獄中放出來後,他們中很高比例的一群人會在短時間內再次犯罪,甚至歷史上幾次著名的針對病態人格的實驗性治療也都以失敗告終。影片結尾處,進了監獄的喬丹說:「有那麼轉瞬即逝的一刻,我忘了我曾經富有,而我住在一個一切都可以買賣的地方,你不想學學怎麼推銷嗎?」我們知道他這裡說的是監獄生活,不難猜出他在監獄裏也一定是八面玲瓏活得風生水起,牢獄生活只不過是換個環境做買賣而已。《華爾街之狼》中沒有改悔,沒有自我救贖,有的只有滿滿的人性之惡,甚至這種罪惡沒有起因,沒有緣由,也沒有解藥,正因此才顯出這種罪惡的原初性、根本性,正所謂:人性本惡。
緊接着鏡頭一轉,刑滿出獄的喬丹搖身一變成了光鮮的營銷訓練師,依然是那個富有迷人魅力、語態誇張的「精英」形象,最終影片結束於觀眾席上眾人的面孔,在這諸多面孔中,我們分明看到了一模一樣的「物慾橫流」寫在他們的眼睛裏。喬丹是個變態,天生的人格缺陷,那麼這些普通人呢?他們的借口是什麼?金錢,是這個社會的興奮劑。喬丹的詐騙帝國矗立在這無數普通人的慾望之上,所有人在這樁罪案中都有罪。電影中有幾處情節:喬丹手下的女員工抹着眼淚回憶當年生活的窮苦,涕淚橫流地感激喬丹改變了她的命運;FBI探員坐在地鐵上,看着疲於奔命的人們木然的生活狀態,對比喬丹公司中時刻處於亢奮狀態的員工們,以及他們淫亂奢靡的生活。教育一個飯都吃不飽的窮人要安貧樂道是不道德的,然而我們不禁要問,難道貧窮的反面就是極端的奢侈嗎?抑或人性本惡會必然的將人類引入慾望的無底洞?為什麼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對物質充滿了病態的渴望?是人類本質的劣性造就了社會的病態,還是社會的結構制度放大了人類的貪婪和腐敗呢?影片沒能回答任何這些問題。
《華爾街之狼》是一部危險的電影。對於那些三觀端正的人們——比如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些影評家們——電影中描述的病態生活可以帶給他們關於人性的反思;然而在現如今物慾橫流的中國社會,恐怕不少國人觀看此片,只為一窺富商巨賈們奢侈的生活方式。甚至片中宣揚的病態價值觀會被他們曲解為「勵志」,成為他們出賣靈魂的借口。對於這些人而言,這部電影無異於物欲的A片兒,精神的鴉片,只會加深他們對金錢、物質以及所謂的「成功」更加難填的欲壑。
這種成功不足取的地方——就像在片中喬丹自己所說的那樣——不同於實業家,這些所謂的「金融巨子」們是不創造任何實際價值的,然而他們卻享受着不成比例的高收入,這也是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爆發的主要原因。」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官方標語是:」我們都是那99%「,因為在運動爆發時,美國的貧富差距達到了歷史最高位,甚至超過了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然而此片中卻進一步暗示了,正是這99%的貪慾,才賦予了那1%莫大的權力,才成全了那些華爾街的餓狼們。影片最後一個鏡頭中,面對這樣一個經濟罪犯,這樣一個被社會制度證明了是不可靠的騙子,人們的眼中沒有鄙夷,只有羨慕和崇拜。正所謂」卑賤是卑賤者的通行證「,對於喬丹這樣的變態精神病來說,永遠被關在籠子里也許才是他們可能對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
2014-03-02 | 潘萌SoPhia
眾所周知,《華爾街之狼》的主人公喬丹·貝爾福特(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是個活躍於1990年代的華爾街證券經紀人。他曾因經濟詐騙和操縱股價等多項罪名在監獄中服刑兩年,但與他之前幾年裡極盡奢靡的生活相比,這樣的代價並不算高。影片將絕大部分時間用在表現貝爾福特的迷亂生活上,而在近些年一直嚴肅正經的斯科塞斯,似乎也在拍攝這些段落時找回了自己久違的活力。躁動不安的攝影機運動,時急時緩的影片節奏,凌厲至極的插敘和閃回,以及雞血滿載的旁白敘事與原聲音樂,都能讓觀眾在觀影時沉浸在貝爾福特放浪形骸的生活氛圍中,而斯科塞斯對片中主人公的嬉笑怒罵筆觸,則能夠令人回想起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喬治·格羅茲對魏瑪時期柏林的腐敗夜生活的生動描繪。
然而斯科塞斯為《華爾街之狼》所選取的視覺外觀,卻與格羅茲瘋狂扭曲的表現主義手法截然不同。《華爾街之狼》的布光與構圖十分平實規整,這種視覺策略與斯科塞斯對攝影師的更替有關——他沒有再次使用自己近些年來最常用的攝影師羅伯特·理乍得森,轉而選擇與曾經為《第25小時》和《逃離德黑蘭》等片掌鏡的墨西哥攝影師羅德里格·普瑞托進行首次合作。馬丁的這種選擇符合了影片的深層邏輯:普瑞托的自然主義影調與理乍得森追求強對比的畫面風格明顯不同,這正對應着貝爾福特與泰迪·丹尼爾斯(《禁閉島》男主人公)或霍華德·休斯(《飛行家》男主人公)之間的巨大差異。與後兩者不同,貝爾福特一直都具備着強烈的自信,即便在面對最瘋狂脫線的情形時,他仍然堅信自己在最終能夠化險為夷,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說《飛行家》與《禁閉島》的強對比影調是基於主人公對周邊環境的妄想式感知,那麼《華爾街之狼》的平實影調就是根植于貝爾福特對自己環境掌控力的深信不疑。
貝爾福特的自信來自何處?答案很簡單,他可以憑藉自己的如簧巧舌向他人推銷任何商品。在一個商業社會中,他的這種能力足以讓他時刻把握賺錢機會,所以即便在他身陷囹圄之時,他仍然相信自己能夠東山再起。而將他推向成功的燃料,正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對金錢和虛榮的渴望。貝爾福特的過人之處,在於他總能精確地擊中他人的軟肋。在面對員工時他會提起對方在加入公司之前的貧苦境況,以鞭策員工更賣力地替他工作;在面對客戶時他能輕易看穿對方的需求,並對此百般挑逗,直到客戶被他榨乾為止;在面對商業夥伴時,他明白該怎樣滿足對方的虛榮心,以便為自己獲取最大利益;而在面對前來調查他的聯邦特工帕特里克(凱爾·錢德勒飾)時,他用寥寥幾句話就激起了帕特里克對自己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不滿,險些讓這個恪盡職守的對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他像一條毒蛇一樣不停引誘着人們為他販賣的價值觀買單,更可怕的是,人們往往無法拒絕他開出的條件。
《華爾街之狼》所引發的層層爭議,體現的其實正是大眾在面對貝爾福特時的矛盾心理。很多輿論與觀眾都認為斯科塞斯在電影中有美化貝爾福特之嫌,但悖論在於,這些觀者之所以能感受到貝爾福特的個人魅力,恰恰是因為他們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貝爾福特的生活方式所誘惑着。斯科塞斯在接受訪談時提到,他曾因為本片與《好傢夥》和《賭城風雲》題材相近而猶豫過是否要接手本片,之後他意識到,要想突破兩部前作,自己就必須以貝爾福特的視角作為進入影片世界的切入點。既然我們要了解「華爾街之狼」的所思所想,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避開被他的生活誘惑的風險,而斯科塞斯也沒有對貝爾福特作任何的道德評判,他僅僅在盡量真實地呈現着貝爾福特的整個生活,並把最後的判決權留給了觀眾自己。
在結尾段落中,《華爾街之狼》撕掉了貝爾福特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為了尋求減刑,他出賣了曾經與他合作過的所有生意夥伴,也喪失了自己僅存的最後一絲信用。諷刺的是,大功告成的特工帕特里克在坐地鐵回家的路上會想起貝爾福特對他說過的話,而貝爾福特在出獄後也可以通過傳授推銷技巧,繼續從大眾手中取得可觀的收入。當貝爾福特在影片終場戲中指導大家該如何賣出一支筆時,台下觀眾的臉上顯現出的依舊是對貝爾福特所代表的名利的饑渴;然而作為電影觀眾的我們,真的願意像貝爾福特的無數犧牲品一樣為他所推銷的價值觀買單嗎?斯科塞斯仍然箴默不語。一切要由我們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