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電影, 科幻電影, 聊電影

黃亦強—諾蘭的維度《星際穿越》

電影:《星际穿越》

導演:

編劇: / 喬納森·諾蘭

主要演員: / / /邁克爾·凱恩 /麥肯吉·弗依 /等等…

上映日期:2014-11-07(美國)

劇情簡介

  近未來的地球黃沙遍野,小麥、秋葵等基礎農作物相繼因枯萎病滅絕,人類不再像從前那樣仰望星空,放縱想像力和靈感的迸發,而是每日在沙塵暴的肆虐下倒數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務農的前NASA宇航員庫珀(馬修·麥康納 Matthew McConaughey 飾)接連在女兒墨菲(麥肯吉·弗依 Mackenzie Foy 飾)的書房發現奇怪的重力場現象,隨即得知在某個未知區域內前NASA成員仍秘密進行一個拯救人類的計劃。多年以前土星附近出現神秘蟲洞,NASA藉機將數名宇航員派遣到遙遠的星系尋找適合居住的星球。在布蘭德教授(邁克爾·凱恩 Michael Caine 飾)的勸說下,庫珀忍痛告別了女兒,和其他三名專家教授女兒艾米莉亞·布蘭德(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飾)、羅米利(大衛·吉雅西 David Gyasi 飾)、多伊爾(韋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飾)搭乘宇宙飛船前往目前已知的最有希望的三顆星球考察。
  他們穿越遙遠的星系銀河,感受了一小時七年光陰的滄海桑田,窺見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壯偉與神秘。在浩瀚宇宙的絕望而孤獨角落,總有一份超越了時空的篤定情懷將他們緊緊相連……



獲得獎項

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5)

  • 最佳視覺效果
  • 最佳混音(提名)
  •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
  •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72屆金球獎 (2015)

  •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3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2015)

  •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13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4)

  • 最佳青少年表演(提名) 麥肯吉·弗依
  • 最佳攝影(提名) 霍伊特·范·霍特瑪
  • 最佳剪輯(提名) Lee Smith
  •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漢斯·季默
  •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Nathan Crowley / Gary Fettis

第17屆美國青少年選擇獎 (2015)

  • 最佳科幻/奇幻電影女演員(提名) 麥肯吉·弗依

第5屆豆瓣電影鑫像獎 (2015)

  • 鑫豆單元 最佳影片(外語)
  • 鑫豆單元 最佳導演(外語) 克里斯托弗·諾蘭
  • 鑫豆單元 最佳男演員(外語) 馬修·麥康納
  • 鑫豆單元 最佳科幻/動作片
  • 鑫豆單元 最佳配樂

第1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 (2014)

  • 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
  • 11月最受關注電影
  • 最受關注的院線電影(提名)
  • 年度電影原聲OST(提名)

影評

2014-11-06 |

在我們進入對「Interstellar」的具體討論之前,也許需要對諾蘭導演進行一個小小的總結和分析——他也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能兼具票房號召力和影迷人氣的導演。如果我們拋開影視工業的層面,僅僅從個人才華上分析諾蘭的成功,那麼他最大的優點和長處在哪?或者說,諾蘭的電影到底好在哪?
我認為是對敘事結構的精巧設計。很多導演都會採用非線性敘事, 但毫無疑問諾蘭是其中的佼佼者。以我個人最喜歡的諾蘭作品「Memento」為例,同一主角的兩條故事線,故事被分割為碎片,一條順序發生,一條則是真正的逆時進行。就好像一根由兩端分別點燃的線繩,逐漸在填滿火藥的中點交匯,爆發出了最後的火花。這樣的設計需要主創具有極其清醒的頭腦,故事的細節必須被小心的設計,才能在最後的交匯處給予觀者以智識的快感。不同於普通非線性敘事的形式美感,諾蘭的作品具有某種數學式的精妙美學。
而精巧結構中蘊藏着更加奇妙的現象:結構本身所存在的張力自然地滲透進入了敘事之中,故事的展開顯得水到渠成。當然,這與類型上的懸疑片特點有關,觀者在終於捋順結構的同時,也就同時釋放了懸念,得到雙重的滿足。
一些廣受好評的諾蘭電影都具有結構複雜精巧的特點,例如「Inception」的五重夢境。當然黑暗騎士三部曲不符合這個範式,在這三部電影里,諾蘭體現的是對既有題材的主題改造深化能力。但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的作品,會發現,在結構之外,諾蘭其實是相當好萊塢敘事的(或者稱之為「通俗」)。「Inception」的每層夢境中的故事都是一個完整的、cliché的好萊塢故事。而黑暗騎士系列則也是對好萊塢既有主題的化用(善惡模糊、社會運動),創新之處只在排列組合。從這個角度來看,依然是把握結構的能力。
終於,讓我們用這樣的角度審視「interstellar」,在這部電影里,諾蘭的創新體現在哪裡?當然,在故事的主題上,不出意料的傳統:父女之間的感情是貫穿始終的着力點和落腳點,雖然諾蘭在訪談中表現了對「2001 Space Odyssey」的推崇,但他顯然沒有拍攝元敘事電影的勇氣,還是選擇了最安全的親情作為情感主線。諾蘭甚至不惜用將近一個小時的篇幅來鋪墊二人的關係,這在一部以星際旅行為賣點的科幻影片中是多麼的大膽。
那麼創新在哪裡?我認為是罕見的「硬」科幻元素。有基普·索恩做科學顧問,interstellar里涉及的科學細節都存在嚴肅的理論基礎,電影中的人物用大量的科學術語告訴現實中的觀眾,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只是還沒有實現而已。而如果觀眾們回去查「蟲洞」、「奇點」的維基百科,則又會印證影片里的情節。
但問題出現了,科學基礎的嚴謹性在某種程度上只能代表影片的嚴肅性追求,甚至可以當做宣傳賣點,但不能起到如精巧結構或主題創新的作用,即成為影片的真正驅動力。事實上在Interstellar主題方面是有新的發掘空間的,即人類對待地球的態度——是礦洞還是家園(恰好可以跟去年的「gravity」形成互文)?但諾蘭在這個角度的探索淺嘗輒止,又在最後以一種偷懶的方式解決了這個矛盾(我們將在後面提到),而把情感重心完全放在了父女情上。這個主題是如此的主流,也就不得不考驗諾蘭在一個通俗框架里駕馭電影的能力了。
可正如許多影評家批評的那樣,諾蘭在技術環節(敘事技巧、調度剪輯)上從來不是一流的。前三分之一的地球生活戲,只是略顯拖沓,但你也可以說是紮實細緻。但星際旅行之後,情節在技術細節和情感線索之間就顯得有些顧此失彼。這樣的缺點在影片的結尾體現得尤為明顯:Cooper進入五維空間,與Tars進行了大量的、原理性的討論,可以說是揭開科學性謎底的關鍵情節。但此時敘事重心突然轉到了父女二人通過奇點的溝通上,而此時我滿腦子還在試圖用Cooper剛才的台詞串聯起電影的科學邏輯,幾乎錯過了這個情感高潮。
另一個問題存在於情感線索本身,Cooper的掙扎在於是信守與女兒的承諾,還是為了任務犧牲自己?更進一步的則如Dr Mann所說,是選擇對親人的小愛還是對人類的大愛?但所有的這些矛盾,諾蘭都用巧合而不是人物的內在動力解決了:恰巧燃料不足要求Cooper必須犧牲自己(兩難抉擇被虛置)、恰巧剛好進入奇點與女兒溝通解開她的心結(情感衝突被解決)、而最後的巧合更是誇張到了又能從黑洞中出來再次見到女兒。情感線當然圓滿,重逢的場景當然煽情,可這樣也就失去了借人物掙扎讓我們藉機審視自身的機會。
作為星際旅行電影,另外一個吸引人的關鍵是利用視覺呈現,帶我們進入浩瀚的太空。在這點上,Interstellar顯然無法與去年的gravity相提並論。但伴隨着Hans Zimmer的配樂,以及對黑洞外觀的高科學性模擬,還是讓人非常愉悅震撼的。但諾蘭再次在自己不擅長的動作戲調度剪輯上表現出了粗糙。以Miller行星的戲為例,當他們發現遠方的並不是山而是巨浪時(順便說我覺得是全片最具表現力的鏡頭),電影缺乏鏡頭來交待飛船、兩名宇航員、記錄儀和巨浪之間的位置和距離關係,觀眾也就因而不知道Brand去取記錄儀的危險性。在之後的整個過程中,鏡頭在呆板的中景近景間切換,每個景別都是一個人物的單獨畫面,信息量極其不足,使得觀眾喪失了感同身受的緊迫感。當然這個場景里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機械人去取?以及為什麼另一名宇航員乾等着不跑向飛船導致自己最終犧牲?同樣無法讓人滿意的還有Cooper和Dr Mann的打鬥戲。
大衛·波德維爾所總結出的諾蘭所擅長的一點是交叉剪輯。而影片的最後部分出現了一段堪稱大型的交叉剪輯:一邊是Cooper從追Endurance到進入黑洞,一邊是女兒燒掉哥哥玉米田,折返回老屋要接走哥哥妻兒。這段體現了諾蘭的水準,在畫面風格上,地球上的昏黃緊張喧囂感,和星際空間的孤寂黑暗感,形成了強烈對比,但內在都充滿了緊張感和悲壯感,映襯了「不坐等黑夜」的拼搏主動精神。
但當Cooper進入五維空間之後,交叉剪輯還在延續,也是電影所設想的高潮,但因為種種原因,相較於物理的豐富維度,這段的情感就顯得非常扁平。其一是上述的理論消化時間造成的觀眾難以進入情境,而且在影片的理論空間下,既然gravity可以超越時間,也就並沒有女兒解密的緊迫性,交叉剪輯事實上並不是時間上的並置,那此時的情感張力也就顯得做作了。當然,依靠巧合而非人物內在動力解決矛盾的偷懶,也是造成這種扁平的重要原因。結尾處的煽情場景,則更加套路化,顯得異常平庸。且讓觀眾難以接受的是,在結尾部分,除了父女相見的煽情,也只有軌道站上的奇觀展示(而且相當敷衍了事)。
敘事維度的缺乏同樣體現在人物的扁平,兒子的角色有存在的必要嗎?他在觀眾心中和父親心中一樣沒有存在感,而Dr Mann則又是一個本可挖掘,但語焉不詳的人物。當然所有的重心都集中在了父女二人身上,可如此宏大的故事架構,視角太過狹窄實在是讓人感到遺憾。

所以諾蘭真的這麼糟嗎?當然不是,即使在這部電影里,他所體現出的嚴肅的態度依然是現在大多數導演缺乏的。在星際旅行這個題材上,他沒有陷入一些我並不喜歡的科幻片的幼稚性窠臼中,而是以慣有的認真態度,打造了一個沒有印第安人式外星人的、具備現實性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本身如果能講得精鍊點,也算是大製作中的佳篇。但嚴肅性從來不能取代藝術性,電影讓我們審視外部世界的同時,更吸引人的功能是讓我們審視自己的內心,而這是interstellar所缺乏的。造成這種缺乏的原因在於電影本身維度的匱乏,諾蘭在缺乏一個基礎性構建的情況下,是難以真正以電影的方式擴展電影自身內涵的。這一點在「The Dark Knight Rises」中已有體現,Interstellar則是他作為導演的缺點的更加集中的體現而已。正如一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如果脫離了結構上的花巧,設計方正的國際主義建築時,那些以往被掩蓋了的採光、舒適性上的缺點就會顯得刺眼。
所以我反對對諾蘭的造神運動,神的特點是無所不能,而優秀的電影導演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自己擅長的,什麼是自己不擅長的,如何揚長避短。

2014-11-09 |

小時候居住的城市有着令人驚嘆的重工業和灰黃色的天空,在夜晚,除了朦朧的月球,偶爾也只能一瞥天狼星和金星搖曳的身姿。第一次與銀河的會面是在天文館的投影穹幕里,外表奇異的投影儀冷靜的轉動,將無數光點鋪滿頭頂。這固然比不上若干年後在海濱散步時與這條雄偉光帶真身那場震撼的不期而遇,但足以讓我在兒時就感受到了康德式的感動:讓人肅然起敬的,不僅僅是老師家長的教誨,還有頭頂這片神秘誘人的天空。

很長一段時間,幾乎不放過任何太空和宇宙題材的書籍與影視作品。時至今日,也仍然會為一部電影的上揚而激動,有星空,有諾蘭,夫復何求。在幾個月的關注後,終於得以一睹諾蘭在Interstellar之中構建的太空世界。些許是期望過高,對影片本身的觀感略複雜。即使觀影時面對太空一直血脈賁張,回想時仍然會稍覺有所缺憾。對於諾蘭而言,個人以為,這部電影應該能夠更好。拋去個人的吹毛求疵,卻還是願意為電影打上五星,並非作為諾蘭的粉絲,而是那遙遠星空的粉絲。

一 旅途的終點

這部影片的內核是一部親情劇,是一則關於父親和女兒之間的愛與承諾的故事。影片讓人類最真實最溫暖的情感與守候自然地滲入到太空移民這樣一個宏大而充滿悲壯感的人類史詩當中。在一個宏大的敘事中包裹真誠的情感,這正是諾蘭所擅長的,其操控和表達無疑已經出神入化。在本片中,拯救子女與人類未來的使命感,與父女之間相互守候的深情,對立統一地構成了古典的戲劇衝突,並幾乎時刻作為主人公的動機推進劇情。

本片的三幕式推進與情感線索密不可分。開端時,父女生活先行鋪墊了二人的感情以及必要的伏筆。前NASA飛行員Cooper本來在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地球上作為農民養家糊口,與岳父和一兒一女共同生活,而與古靈精怪的女兒Murphy尤其性情相投。在女兒房間「幽靈」這一超自然存在的啟示下,Cooper父女發現了遠避人世的NASA和他們暗中籌劃的計劃。Cooper接受了Brand教授的任務,其主要動機仍是保護自己的孩子和他們的未來,但女兒對此並不認可。在Cooper離開時,原本融洽的父女親情由此斷裂,二人的溝通也隨着父女空間和時間上不可逾越的距離而漸趨消逝二人在空間和情感上產生分離。

在發展與對抗階段,Cooper一行乘坐Endurance號進行的探索任務作為主線,卻接連遭受重大挫折,對任務的責任與對女兒的承諾逐漸開始衝突。由於黑洞時間延遲效應的影響,Murphy已長大並輔助Brand教授理論研究,作為副線的中心人物登場。整個計劃真相的揭露,使其對人類未來的信心產生動搖,而對父親的矛盾心情與日俱增。在中後段的蒙太奇的交接中,父女二人的命途同時進入低谷,遭遇生死與信任的重大危機,但仍然在各自的時空中進行着頑強的抗爭。

結局或解決篇中,Cooper和Murphy的雙線最終在敘事和情感上匯流統一。Cooper關鍵時刻捨棄自我,而選擇了保全Amelia和人類的未來;Murphy從迷惘中振作,決定回到對父親情感與回憶的起點尋找一線希望。但殊途同歸,被吸入黑洞的Cooper發現身處奇異的多維世界,重新和女兒心意相通,並意識到了自己的真正使命;Murphy感應到父親的思念,藉助Cooper利用重力傳遞的信息,獲得了掌控重力理論的關鍵數據。

當然,被時間和空間分隔的二人最終還是得以重新相聚,Cooper履行了自己回家的諾言,Murphy的理論拯救了人類。再會之後,Cooper再一次踏上旅途,無所牽掛地前往Amelia所在的人類新家園。

這個故事演繹的是一段的的確確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父女真情,雖然「穿越時空的愛」這一題材已經被無數言情奇幻網絡小說搞得爛大街,但本片卻能讓人潸然淚下,因為它如此純粹而真實,和我們的生活如此相似。Cooper沒有懷抱「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凌雲壯志,只是想趕快完成任務儘早回到女兒身邊陪伴她成長。在人類危急存亡之秋,Murphy最終選擇的避風港仍然是和父親有着最多回憶的地方。

2001年曾經有一部動畫短片《父與女》,片長僅8分鐘,故事很簡單:父親在最後一個擁抱後坐船離去,女兒日復一日地來到湖邊守望父親的歸來,直到長大,結婚,老去。已經是老婦人的女兒最終來到業已乾涸的湖中,找到父親離去的船,躺到裏面,像回到父親懷中。

這份生命的守候,同樣跨越了Murphy的一生,但幸運的是,她知道父親一直沒有放棄,即便橫亘億萬光年,父親也在試圖守候着她,這份信念也最終支持她見到父親最後的那一面。

對Cooper而言,他對於承諾和任務所有的堅持,都是出於愛。航程的燈塔,旅途的終點,始終是女兒所在的地方。

二 群星與管風琴

作為一部太空題材的科幻片,天體奇觀的展示便是影片光鮮的外衣。無論是氣體巨人土星美麗的圓環,球狀蟲洞中被引力透鏡扭曲的星雲影像,抑或巨大黑洞外旋轉的吸積盤如熠熠發光的絲帶,以及類地行星上的滔天巨浪和冰雲萬里凝,無一不讓人屏息或驚嘆。

對個人而言略為遺憾的是,片中並未給群星和銀河呈現出令人心向神往的遠景特寫。這也許是導演的本意,可能諾蘭並不願以這種老套的方式來討好觀眾,而更着重於通過特定的展示方法來保持基調一致。這似乎有着向《太空漫遊2001》致敬的意味,大部分關於太空的鏡頭並非人的視角出發,我們看到的只是飛船外殼之外靜謐而空曠的黑暗空間,冰冷且了無生機。

雖然沒能一睹銀河系群星攝人心魄的光輝,本片的陣容卻真的是群星璀璨。除了諾蘭的老搭檔邁克爾凱恩和安妮海瑟薇出演了Brand父女,男主Cooper則由近年來風頭正盛的馬修麥康納擔綱,唯一算得上反派的隊友銷售員Dr. Mann則找來了馬特達蒙。

馬修麥康納的演技自然不必多言,帶有南方口音的低沉深情的音色很契合Cooper的角色定位,說不定算是代替了故意壓低了聲音的蝙蝠俠而被諾蘭相中。值得一提的是,馬修麥康納多年前曾在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編劇的科幻電影《接觸》(Contact)中作為男主角。《接觸》和本片同為太空題材,在科幻界也可算是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讓馬修擔任男主估計也同樣算是一種致敬吧。

Murphy中年階段的扮演者傑西卡查斯坦名氣不那麼大,至少我之前是沒有看過她的作品,在片中有限的戲份之內表演也做得相當不錯。童年Murphy個性十足,聰敏伶俐,而且小演員Mackenzie Foy和傑西卡查斯坦甚是相似,選角32個贊。老年Murphy雖然只有最終一場父女團聚的戲,包含滄桑的聲線中夾帶着濃濃的愛意,感人至深。

由於影片不吝筆墨地把戲份都給了Cooper父女,其他配角的表現力和存在感被大幅削弱,個人覺得多少有些浪費這一班底。老戲骨們自然都不會有表演方面的問題,問題主要在於發揮的空間和人物的設定。

凱恩的Brand教授斯文彬彬,深藏不露,片中Brand教授為了greater good炮製了人類移民的騙局,這是一個本應更集具矛盾對抗與一身的人物,卻沒有得到更多表現,只好解釋為篇幅有限或其城府之深。教授和女兒Amelia同樣是父女之情,因為沒有主角光環也只好淪為陪襯。

Amelia的情感空缺就轉給了一位探險的先驅者Edmond來填補,和Cooper一樣有着自己的私心,但作為第二女主,她的內心戲也的確太少。有趣的是,出身為宇航員且身科學世家的Amelia在飛船上發表了一段關於「愛和重力一樣穿越維度」的陳述,這部分感覺多少弄巧成拙,也許對於本人這種理工宅槽點太強,有些齣戲——原來愛是第五基本作用力,愛心驅動引擎的宇宙飛船聽上去也很棒呢。嘛,人家還是小女生,理解就好。

持久號的其他兩名船員,Romilly和Doyle都是地球科學家的翹楚,在影片中皆不幸遇難。Doyle死得很冤,在大浪捲來時他是離艙門最近的人,在機械人CASE去救Amelia時發揚女士先走的紳士精神,最終慘遭編劇毒手,造成了無意義的損失。Romilly其實也很冤,盡職盡責的老實人卻被隊友Dr. Mann坑殺。綜合全片看來,二位成為英烈只好說是劇情需要,Amelia最後可是要孤身一人等着Cooper到來的。

Dr. Mann的轉變也很戲劇化,但也算合理,因為他瘋了。作為初期探險者中的唯一倖存者,被寂寞和恐懼折磨到發瘋,於是先是拋棄科學家底線搞起數據造假,吸引其他人的救援。其之後突破人類底線的行為則不可理喻,既然已經得救,老老實實地認慫別人也不會說什麼,卻非打着拯救人類的旗號殺光隊友。逃跑的時候好歹拉上女神海瑟薇啊,好歹有個幫手還可以繁衍人類。飛船對接時上演星際級作死,害人害己,萬幸主角有外掛。

這些被劇情犧牲的配角,其刻畫缺失造成的空位則留給了機械人TARSE填補。TARSE的角色類似《2001太空漫遊》的HAL,但對人類忠心不二。TARSE閑暇時插科打諢調節氣氛,關鍵時刻又能挺身而出英雄救美,不但憑藉高超的技巧完成了高速旋轉下的空間對接,最後還測得了核心的數據拯救了人類。這樣一個滿嘴跑火車,跑姿喜感十足的機械人在風頭上無疑大大壓過了其他的配角。其重要程度和光環加成已經趕超星球大戰中的R2D2,直逼哆啦A夢。

劇情和表演構建了影片的骨架,豐富的影像表現渲染了綺麗的外觀,Hanz Zimmer的配樂則更深刻的塑造了影片的氣質。電影伊始,Cooper凝望玉米田的鏡頭緩緩展開,配以背景管風琴低沉肅穆的長嘯。同理乍得施特勞斯交響詩《查拉斯圖特拉如是說》第一段日出中管風琴的演繹類似,一種冥冥中蒼涼而黑暗的力量開始蔓延。

管風琴由此開始貫穿全片,從地球到太空。管風琴與宗教音樂氣質上的契合以及歷史上的密不可分,使得整個片子也浸染上了一層宗教式宿命與救贖的主題色彩。管風琴轟鳴中蘊含的高高在上的力量,和浩瀚未知的宇宙在人內心的投影一樣,都是值得敬畏的存在。

片中管風琴的錄音來自倫敦一教堂中一台90年歷史的管風琴,在教堂獨特的聲學環境中,管風琴的音色尤為攝人心魄。此外,Zimmer還加入了34個弦樂單位,24個木管單位,4部鋼琴以及合唱團。但很明顯這些都是為了與管風琴相配合,弦樂恰如其分的烘托,木管空靈的奇特聲效,人聲的反覆與異化,將人類命運與太空的互動渲染得更加詭秘,為未知之境渲染出超驗般的深邃。

三 蟲洞,黑洞以及關於時空的一切

從本片的設定可以看出試圖成為一部硬科幻經典的決心。並不過分誇張的生態惡化,距離現在並不遙遠,由於人類衰亡而導致的科技停滯,捨棄了華而不實設計感的宇宙飛船,都十分真實而合乎情理。太空中主動的消音,行星上探測到的水和氨氣結晶,也都符合科學原理。不能夠解釋的部分則統統推給了「他們」,身份不明而掌握着未知力量的地球的援助者。

對於蟲洞,黑洞這兩種我們目前還無法獲取一手材料的天體(前者甚至只停留在理論中),當然可供編導發揮的空間會更大一些。但根據我們已有的認知,尤其是一些為科學界廣泛接受的知識,很多設定的細節還是出現了較大的偏差。雖然較真行為顯得很不知趣,但是吐槽的過程並不無聊。

1. 蟲洞

蟲洞又名愛因斯坦-羅森橋,是一個假想的概念,是指連接時空中兩點的隧道。片中Romilly用紙張進行的解釋很直觀,另一個比喻是將時空比作蘋果的表皮,蟲子在內部打洞連接表皮的不同位置。

蟲洞的理論得益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從概念上很容易推想出蟲洞必然是高出三維時空的維度世界。科學家們至今尚未觀測到蟲洞的存在,但在理論上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討,比如其產生和維持的條件。

根據目前一種主流觀點,蟲洞由於其本身的不穩定特性很難維繫,需要負的能量進行補充,且尺度越大越不穩定。也有研究人員做出了其他的計算結果,認為蟲洞可以存在而不需額外條件,但由於高維空間的捲縮,尺度可能會非常小。理論和實驗觀測的進一步驗證都尚需時日。

如果按照定義,蟲洞實際上即三維時空的扭曲,那麼這種扭曲很可能像黑洞一樣產生很大的引力。如果要實現一個能夠讓宏觀飛行器通過的蟲洞,其入口附近的時空曲率必須足夠緩,否則試圖通過其中的物質便會因為各處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而被撕裂。而要實現如此平緩的入口,其半徑要達到數十數百光年。

所以如果是這樣一個蟲洞,憑藉片中化學燃料動力的飛行器想要穿越並達到另一端也需要幾十萬年以上的時間。如果再計入由於重力變化產生的延時效應則會更長。因此,片中的蟲洞似乎和我們目前認為的蟲洞有很大差異,五維生物的「他們」果然厲害。

2. 黑洞

黑洞想必公眾們已經耳熟能詳了,和蟲洞一樣是科幻界的明星,但對於黑洞的研究要多得多,尤其是家喻戶曉的霍金就是黑洞的著名研究者。

黑洞作為大型恆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縮形成的天體,具有匪夷所思的引力,甚至光子也無法逃脫其附近強大的引力場。最為人熟知的是恆星級的史瓦西黑洞,不帶電且不旋轉。其外層的臨界面成為「視界」,即片中出現的名詞,在視界表面,只有光速移動的物體能夠逃離黑洞的引力。視界包圍的球體的半徑,則稱為史瓦西半徑,與質量成正比。黑洞的核心「奇點」則隱匿在視界深處。在黑洞的重力作用下,星際物質被吸引並以黑洞為中心螺旋運動,並在加速和摩擦過程中產生輻射,形成光輝奪目的「吸積盤」。

本片請到的執行製片之一是大牛Kip Throne,和霍金齊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其在重力,天體物理和黑洞的研究領域內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請他坐鎮也正是為了保證影片中科學設定儘可能貼近真實。

十分感謝豆友電光俠是大花指出了之前版本的影評中本人關於黑洞的幾個自以為是的錯誤。錯誤的原因即是把影片中出現的Gargantua這樣一個高速旋轉的超大質量黑洞主觀臆測成了普通的恆星級黑洞。在此正好也半桶水地扯兩句權當科普。

黑洞依據質量可分為幾類,微型黑洞由於尺度小和穩定性差等原因難以觀測,在星際空間中更多的穩定黑洞則可以分為恆星級黑洞(Stellar black hole)和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前者的質量一般是太陽質量的幾倍到幾十倍,後者的質量則高達太陽的幾十萬倍到幾十倍。

一般而言,恆星級黑洞通常是由於巨型天體被自己引力作用下崩潰而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原因更為複雜,經常出現於星系的中心,如銀河系核心那顆四百萬太陽質量的黑洞。

恆星級規模的史瓦西黑洞可能是在科普書刊影視作品中曝光率最高的,具有中等質量,有限的視界大小,視界內部的高密度,強大的潮汐力(由於距中心位置不同導致的重力差異)等特點。

而對於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巨人而言,因為其史瓦西半徑很大但質量又集中於內核,因此其平均密度其實很小,同時在其視界範圍之外的潮汐力也因此微弱。因此片中Cooper得以穿過視界而沒有被潮汐力扯斷。

當然,如果沒有五維生命體的額外照顧,即便可以逃過被吸積盤中的等離子體碾磨,被黑洞捕獲的Cooper終將還是很可能面臨被潮汐力扯成麵條的命運,這一效應被天體物理學家們形象地稱為Spaghettification。

影片中黑洞的另一個特點是高速旋轉,根據廣義相對論求解結果,這個黑洞應該是一個Kerr黑洞。其高速旋轉造成的參考系拖曳效應會導致驚人的時間延時效應,在影片中時間延遲高達六萬倍。

如果對於一個無旋轉的黑洞,根據相對論所推導的引力延時公式:
t_0 = t_f * square_root( 1 – r_0 / r ),(其中t_0為引力場中觀察者所在位置的時間,t_f為遠離引力場的正常時間,r_0即史瓦西半徑,r是觀察者距離引力體的位置),在遠離視界的行星表面,將不會有特別巨大的延遲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此類Kerr黑洞具有兩個層面:一個扁球形的能層,和一個球形的視界,以及一個環形的「奇點」。這些結構被認為可能與蟲洞的一些特徵類似,說不定「他們」便是通過這種方式很聰明地讓Cooper避開奇點,並遠程傳送其到木星附近。而在黑洞兩個層面之間的部分稱為能球(Ergosphere),據理論研究,可以通過向黑洞轉動的反方向向能球中投入質量,從而獲得黑洞自身的一部分轉動能。此即能球名字的來源,也是科學家們從Kerr黑洞汲取能量的根基。影片中Cooper讓Amelia逃生的方案應該即是基於此,通過捨棄兩艘太空船,使Endurance號增加額外的動能逃離黑洞並抵達Edmund的星球的。

但對於以黑洞為核心的這個星系,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則在於幾顆行星的設計。那顆水行星上有着周期性的萬丈巨浪和齊膝深的平靜處,這個黑洞微弱潮汐力的設定似乎有些不符,不然行星本身也會受到巨大影響。另外,即使是來自吸積盤的輻射能夠溫暖星球保持水的液態成分,但也同樣會受到漫天飛舞的星際物質的親密接觸。何況其也遲早會被吸入吸積盤,化成齏粉。

之後科學家們痛定思痛,也吐槽到這樣星球不會產生生命云云。那麼問題來了,在黑洞旁邊的行星(Dr. Mann的行星也處於影響範圍之內),為什麼會被作為考察對象。莫非在這樣一個萬馬齊喑全民種田的時代,人類文明的退步導致即便是頂尖的科學家也忽視了恆星對於生命重要性與黑洞的厲害;或是前期的考察讓人們們卻對黑洞有了新的認知,但Endurance號的遭遇顯然是對於這或天真或傲慢的自以為是狠狠的打臉。

3. 重力和因果律

這些內容嚴格將來算不上漏洞,畢竟這些都是超出人類目前認知範疇的東西,但影片的闡釋方式卻難以令人信服。

時間這個東西至今科學家們沒有搞清楚,甚至連真實與否都在辯論不休。時間這一維度畢竟過於特殊,所以在科學問題的處理上大家都是慎之又慎。但本片所設定的五維生物顯然對此不屑一顧,隨手便能把Cooper丟到四維空間中,讓他自我覺醒並成為推動自己行為的幽靈,當然也順便把因果律餵了狗。

如果Cooper沒接受NASA的任務,就不會進入黑洞並指引過去的自己找到NASA,所以這一切必須發生。其中的每個環節即是原因,亦是結果。這種充滿矛盾的時間環狀連續體是時間穿越的祖父佯謬的變體,幾十年來活躍於各種涉及時間穿越的作品中,不勝枚舉,如回到未來系列,哈利波特第三部等。當然這種處理自洽地解決了電影中的矛盾,成功回收了伏線,在情感上也獲得了圓滿。至於解釋,去問高維生物好了。

另外一個有些倉促的細節在於結局處Cooper和Murphy之間溝通的段落。躲在書架背後的Cooper除了撞書架,居然獲得了重力操控的技能。對於這一點影片同樣沒有給出任何的解釋。便見得Cooper突然洞悉天意,悟得一陽指和六脈神劍的招式,一點一划,房間中的沙石便整齊劃一地排出二進制的編碼,手錶秒針便跳起莫爾斯碼之舞。Cooper的兒子Tom剛剛被妹妹放火燒了田地,怒氣沖沖地回來理論,卻也如同被點了穴一般,被Murphy拿着一隻指針抽搐的手錶便攔了下來。

既然Cooper有此等神通,為何一開始不發送個信息亮明身份?很簡單,時空連續,歷史不能改變,只能重複。站在編劇一邊試圖解釋下的話,只能把Cooper的技能也當成五維生物的贈品好了,限制了其使用方式。

整個故事裏決定人類生死存亡的最關鍵的鑰匙牢牢地掌控在Cooper父女手中。Cooper英明神武,九死一生,Murphy堅毅果敢,冰雪聰明,父女攜手,其利斷金。反觀糾結於內心選擇的老教授,賣隊友和被隊友賣的宇航員,殞身不恤的先驅者,以及被困於地球上掙扎着的人們,大概可以不負責任的揣測一下,如果「他們」真的是人類的未來,那他們一定是Cooper家族的後裔吧。

四 水溝與星空

「我們都身處水溝之中,但有些人卻仰望星辰。」王爾德如是說。

從洪荒時代起,人類便從未停止過對頭頂星空的眺望。遙遠的群星一直指引並見證着人類文明的成長,拉近着二者之間的距離。

影片開端主人公眼前那一片廣袤的翠綠田野,和結尾處飛船所奔向的浩渺繁星之所在,正是代表着人類文明兩極的意象——老去的故土與新的理想鄉,文明古老開端的農業與最先進科技凝結的星際旅行,過去與未來。

Cooper的歷險便是從這片田野開始,最終投身太空。他的背後,是無數個在泥濘中也要仰望星辰的少數人;他的所及,是無數先驅智慧與意志拓展的疆界。Cooper骨子裡仍然沸騰着不安的血液,他反對學校對阿波羅計劃的污衊,反對人類的守成。Cooper的胸腔里,跳動着的是兒女和人類共同的未來。

Brand教授致死都在反覆吟誦着英國詩人Dylan Thomas的詩句: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Brand教授彌留之際發出這最後的怒吼之時,人類移民計劃瀕於破滅,群星彼端的Cooper正步入死亡陷阱。Dylan的這首詩沒有找到好的譯作,也許是原詩中燃燒的文字難以在韻律上準確的傳達,但精神上與千年前古人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遙遙相通。

面對死亡幽暗的寧靜,生命最本真的慾望會燃燒爆發。Dylan的這首詩,不僅僅是Brand教授的倔強與不甘,不僅僅是Cooper的性命相搏,更是人類對命運的最後抗爭:「人類發源於此,卻絕不會在此終結。」這和所有偉大的探索故事一樣驚心動魄,兼具豪情和悲壯,卻更加貼近生命,是文明斷絕退路的殊死一搏,混雜着希冀與絕望。

然而,即便本片中人類迎來了光明的結局,卻仍然不禁為此傷感。在父親穿越到銀河的彼端,到達群星的盡頭之後,最終回到的卻仍是心中挂念的家人身邊。那個原樣保留的房屋,屋外卻沒有曾經的湛藍天空和青紗帳,也沒有曾經摯愛親人的安息之所,溫馨的同時散發著一絲是物是人非的蒼涼。

不知本片是否藉助這個愛與守護的主題有所隱喻,卻隱約能從中體會到一點人與地球相似的羈絆。浪跡天涯後落葉歸根,甚至出師未捷的狐死首丘,相比山河破碎下背井離鄉,總會多一份歸宿感的慰藉。探索,征服,殖民,四海為家,固然豪氣萬丈,但以目前科技水平看來,踏出家門卻仍尚需時日;而與此同時,人類的家園卻至少已是疾在腠理,不可不醫。倘若沒有像電影中這般得貴人相助,近距離開個傳送門,附贈科學入門手冊,恐怕最後豪情盡失,惟余悲哀而已。也許,我們早晚要面臨離開,但願我們能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好,也但願這個原因不是我們自己罷。

2014-11-18 |

最近諾蘭粉真是越來越猖狂惹。

早先拍蝙蝠俠估計算借了現代名著的光,群眾基礎本來就廣,紅了也算不得百分百英雄好漢,就算前面還有記憶碎片,那也畢竟沒有上過天朝院線,沒有得過奧斯卡或者永遠得不到奧斯卡的男神主演,更別提情節不照着豆瓣劇透貼掰開了揉碎了一幀幀回顧着看簡直不知道在演什麼。那時候的諾蘭粉,不獨是偶像出處有些渺茫,連偶像先前的作品也渺茫。獨有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着眼睛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現在呢,了不起啦,致命魔術啦,盜夢空間啦,星際穿越啦,智力的頂峰!視覺的盛宴!票房的奇蹟!我看懂我牛逼!我看不懂偷偷百度劇情全解秘然後假裝看懂我也牛逼!別人看不懂我到他面前去現買現販時間簡史多維宇宙定理更是大大的牛逼!

這個時候,諾蘭粉們終於闊起來了,於是又可以鄙薄其他那些拿他們玩笑的人。譬如人們說「這片看上去好像三體呢」,他們就想:這是錯的,可笑!又或者人們說「這片看上去也好像2001太空漫遊呢」,他們想:這也是錯的,可笑!

至於那些挑bug的人,更是不可饒恕;諾蘭粉跳過去,給了他們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看諾蘭!——你那裡配看諾蘭!」

哎,諾蘭怎麼還不去造手機呢。

LAMPHONE. NB1,2.3GHz高通驍龍800處理器、3GB RAM、64GB ROM,提供屁溝下巴紋解鎖技術,內置每日一燒腦智力檢測小遊戲、我蘭超寬屏臉部特寫屏保,再發點限量版外接移動沖洗設備,照片拍完直接生成膠片吐出來,分分鐘幾千萬上下,還有老羅什麼事兒啊。

這麼一想導演還是有情懷有節操有理想的,雖然玩我騙我,一百塊還得我買張電影票送給他,但他坐擁教眾千萬,居然還是老實本分的拍着電影,不搞電視劇,不造怪小說,更不賣手機,光是這一點就值得J.J. Abrams之流深度學習啊。

說回電影,首先要強烈譴責那些第一批觀影歸來跟打了雞血一樣往影評里蓋「燒腦」兩個字的同學們,現在的年輕人啊也不知道是怎麼了,動不動就燒腦,動不動就燒腦,大腦熔點是有多低,咱們念初中的時候都不看科幻世界嗎?嫌裏面的連載長,哪怕看看封面故事也好啊。

王晉康《新安魂曲》:http://tieba.baidu.com/p/816501821

呵呵,眼熟嗎?嘛雖然字裡行間充滿了王老師最擅長的扁平化人設、棒讀型對白和自我陶醉型科普大聯歡,但是舉例這個12年前在科幻世界上一抓一大把王老師自己都反覆寫過好幾次的國產科幻小說就是想告訴大家,此電影牛逼之處並不在設定上,連我這種初中二年級數學不及格的死文科生都已經看得要不要惹。

設定眼熟,主題也夠俗氣,什麼能拯救宇宙,什麼能保護人類,什麼能穿越時空,這個神奇的力量,叫做愛呀!媽雞,雖然這個梗部部電影都要用,堪稱電影劇本創作第一爛橋,但是也不用專門寫一段台詞念出來吧!當年第五元素的時候呂克貝松也這麼幹了,你們不是開嘲諷開得很歡嗎,現在一個兩個擱那擦眼淚是幾個意思?而且諾蘭這個人也很討厭的,老愛整一些什麼特斯拉造人啊多重夢境啊黑洞啊五維空間啊的高大上射定,可是射完之後,大家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原理是什麼呢?怎麼做到的呢?三個字,不解釋,四個字,爺爺高興,五個字,就這麼任性。當然大多數拍科幻的導演也都是這麼任性,但是人家老實呀,人家就承認一切為情節服務,我就是來騙你們嗷嗷鼓掌的。人家沒有下巴一抬,俾睨眾生,用融合了高中數學班主任和抖S女王的高冷表情說,你們看我這拍的是硬科幻啊,我們拍完電影還要發論文啊,你們看電影之前理論物理過六級了嗎,不過就不要買票了啊。傲嬌半天,結果進去一看,「愛是Love,愛是Amor,愛是Rarc,愛是愛心,愛是Love,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以上請山頂的朋友們拍手唱起來)看着硬,摸着軟,這不就是電影界的知乎,導演里的果殼,喊開麥啦的姬十三嗎?

當然啦,即使這樣我也會給電影打高分的,水軍不用趕來罵了,我替你們把話說了還不行嗎——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我覺得畫面震撼,音樂震撼,感情震撼,憋尿也憋得震撼,娛樂之外還引發了深深的思考,這樣就足夠了,樓主這樣陰陽怪氣,一通瞎扯,一看就是嘩眾取寵,諾蘭導演跟你有多大仇?說吧,你是哪邊的粉派出來的黑?

這個時候,我低頭看看胸前的芬奇粉三冠勳章認證,微微一笑,深藏功與名。

2014-11-12 |

片中給出的核心危機是:地球的所有糧食因為一種枯萎病減產,恐養不活所有人,而且植物的減少會導致氧氣含量下降,憋死所有人。片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要移民太空,移民太空就需要控制重力的方法,要解一個有關空間的方程,這個方程已經被基本邁克爾凱恩扮演的老教授解出來了,就差一組數據,這組數據叫做量子數據,只存在於黑洞的視界內部,按照現有理論這組數據無法取出。這是plan A,是為了解救全人類。還有plan B,就是通過蟲洞,把人類的火種:五千個受精卵發射到遠方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上,這相當於拋棄大部分現存在地面上的人,只留下人類的文明火種。由於糧食不夠吃,所以政府關停了任何太空探索計劃,NASA變成了地下組織,專門干這plan A和plan B,拯救地球的事情。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槽點太多,首先是糧食不夠吃,把全人類搬上太空算哪門子解決辦法?太空中哪裡有空間種糧食,其成本比在土地上種高太多。再說了,地面上的枯萎病不會被帶到太空中去嘛?至於植物的減少會憋死人,同理。太空中也沒有氧氣,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就算是要去找什麼宜居星球,改造一個陌生星球的環境會比改造跟來就有有自愈功能的生態圈的地球更容易?那個行星還是在黑洞旁邊啊。。所以plan A想達到的,解救全人類的目的,只能靠治療植物的枯萎病解決,而不是飛向太空。如果用航天技術去解決人類存亡的問題,那麼只有plan B是說得過去的:送一小撮人,或者一小撮受精卵去別處尋求生機,拋棄地球及其人類。

然後就是主角拚死撲進黑洞利用隱喻發給她女兒的,用在解空間方程中最重要的量子數據,到了我也沒發現這玩意兒是幹啥用的。按片子所說的,這個數據可以用來解一個方程,解出來然後,然後呢?為什麼好像等主角回到地球,一切生存危機就都被解決了?諾蘭試圖做出一副硬科幻的派頭,扯了很多黑洞,空間,時間的幌子,結果主要危機落腳在生物學上,最後把觀眾的注意力用父女關係吸引過去,而把一開始設置的劇情衝突——植物都要死了——的解決辦法這麼不負責任地就掃到地毯下面去了。衝突是這樣層層被轉移的:植物都要死了>解方程需要數據>主角掉到了黑洞里回不去,一切都完了>數據拿到了,傳回去了,危機解除!

有人可能會說,科幻片就是這樣,不需要什麼邏輯。在虛構作品中追求合理性的人都有病。首先,真正好的硬科幻不是這樣的,2001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裏面的科學技術硬傷非常少,是因為有Arthur Clarke把關的結果。其次,邏輯硬傷出現在最主要的戲劇衝突之上,這跟科不科幻已經沒什麼關係了,這是編故事的問題。如果講一個這樣的故事,還要我們不去關注最主要的衝突點,核心的科幻點子站不住腳,整個片子的邏輯地基就根本不存在,那這個片子不就只剩下情懷了么,情懷值幾個錢?考慮到大部分人沒有看過太多科幻作品,沒有形成硬科幻的審美概念,再加上沒有理工科背景的話,電影說啥他們就認為是啥,所以他們對邏輯漏洞的感受還不是很強烈,導致現在這個電影評分很高。我在看這個片子的時候,特別是在後半段,是很痛苦的,因為我喜歡裏面的特效,喜歡演員的表演,看着他們被這樣的故事邏輯糟蹋,很不開心。

而且,有一點讓我難受的是,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又一次遭到了扭曲。理論計算很容易,在白板上chua chua chua幾下就能算出來,所需的數據用莫爾斯碼就能傳輸完畢,航天技術跟開賽車差不了多少,科學家宇航員的身份抵不過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情人。我敢說,憑着從電影里的來的印象,大眾才在一定程度上有這樣的想法:科研經費給的太多了,都被科研人員拿去吃喝玩樂中飽私囊了。憑什麼給你們那麼多錢,你們動動腦筋就能有吃有喝,這對你們還不夠好嗎。這個往偏執了去說就是影片對於科研工作的極端不尊重了,不過反過來想,人家這麼花大價錢炫酷化科研工作者,倒也挺享受的。沒錯,我們正在造的便是那毀天滅地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指哪兒打哪兒,無所不能。有一次我們實驗室說要停電,我們就開動加速器,撞了點裂變元素出來點燈用。是的,我們就是這麼野。

我試圖用類比的手段表達一下這種難受,因為可能我受不了的一些設定硬傷,在別人看來不太影響他們的觀影體驗。想像一下,你在看的片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馬修麥康納的國家正在遭受懶癌疫情的威脅,所有人都懶在家裡不上工,市場停擺,金融垮台,眼看着所有人都要餓死了。馬修麥康納原來是一名政客,因為疫情的原因,開始當一名快遞員,給患了懶癌的人挨家挨戶送吃的用的,維持他們的生命。因為大家懶,所以政府關停了金融機構,因為反正也沒有交易了。在全人類都快要懶死的危機之下,馬修麥康納發現了隱秘在叢林之中的紐約交易所,他們在密謀兩個計劃,plan A是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盤活整個金融體系,以拯救全世界,plan B是派一小波人,去尋找一片未被懶癌污染的潔凈市場,帶着貨幣的概念,到那裡去創造新經濟體系。馬特達蒙作為先遣隊,搶先來到了巴布亞新幾內亞叢林中的一個野人部落,向馬修們發信號,說那裡的市場特別乾淨,特別適合重建一個市場經濟體系。結果馬修麥康納放棄了別的幾個先遣隊發來的市場化信號,和馬特達蒙會和,結果發現馬特達蒙所在的野人部落早就英特納雄奈爾了,市場毫無立足之地。這邊廂,邁克爾凱恩在執行plan A的過程中,一直困擾於計算大量資金注入之後會導致什麼後果,算到最後一步,發現需要一組數據,那組數據描述的是,看不見的手能產生的推力上限。而這在理論上是不可能取到的,所以邁克爾凱恩隱瞞了這個事實,讓大家意味方程仍在計算當中。最後的最後,馬修麥康納主動跳入一個市場內部,利用看不見的手,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正在幫助邁克爾凱恩計算的他的女兒感受到了這股異樣的市場波動,從而將看不見的手的推力上限數據傳送給她的女兒,一舉解決了那個方程,大量資金注入市場之後的結果能被成功預測。大家終於團圓了。劇終。

什麼嘛。懶癌呢?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嘛。

這個想像中的片子的一個場景:馬修麥康納的女兒皺着眉頭計算方程式,收到了他爹發給他的看不見的手的數據,眼中閃過智慧的光芒,在白板上計算了起來:「不不,我們一開始的假設都錯了,這是一個e的負指數函數,所以積分沒有上限,而應該有一個下限,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應該有最小推力而不是最大推力!我解出來了!Eureka!!!!!」然後把白板從陽台上扔向陽光下的普羅大眾。

其實這個片子中的確有很不錯的地方,比如一開始造出的末世氛圍,沙塵暴和植物枯萎,政府的反智政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講故事的環境。只是諾蘭為了要給觀眾營造視覺奇觀,生拼硬湊起來一個有關蟲洞之類的劇情。我非常喜歡一開頭馬修麥康納開着破吉普捕獵無人機的橋段,原始的追獵,和高科技的獵物組合在一起,美得人肝兒顫。馬修麥康納駕駛着陸器入大氣層的螺旋式下降,是曾經穿梭機重返大氣層的減速招式,只不過電影做了酷炫化處理。方方正正的極簡主義機械人也特別萌,我不知道這個機械人的外形設計是否參考了2001里黑方石碑的設定,其行為和性格設定是否參考了銀河系漫遊指南里馬文的設定。每次那幾台方機械人的出場都會讓我特別開心。以及片子最後的殖民衛星。在高達中有着經典地位的圓筒形殖民衛星終於出現在了大熒幕上,不得不讓人感慨。這個圓筒狀殖民衛星的點子最初也來自於Arthur Clarke。

最後列舉一下其餘對主要劇情影響沒那麼大的硬傷

1.開頭離開地球的是分級助推的大型火箭,後來在1.2G的星球上,一個登陸艇靠自己的引擎就上軌道了,那一開始地球上用那麼大的火箭是為啥?

2.枯萎病滅了小麥,現在開始滅玉米,據說最後能毀滅所有植物。真的有這種病可以傳染不同種屬的植物?

3.先遣隊去的幾個行星都是在一個巨大的黑洞附近,那麼這個體系應該是以這個黑洞為中心,行星繞其旋轉。那麼沒有恆星的行星系統,怎麼可能適合人類居住。在幾個行星的地表場景中,可以看見大氣的散射光(明顯是在地球上取景),說明有恆星存在,那麼恆星在哪兒?

4.如果這個太陽系確實有一顆恆星,那麼這個恆星有較大可能和黑洞組成雙星,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繞這個雙星系統的行星的軌道會較大程度地偏離圓形,行星與恆星的距離波動會很大,氣候會非常不穩定。再考慮到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恆星被黑洞擋住,就更加劇了行星的氣候波動,地表存在液態水的幾率非常小。這樣的行星適宜人類居住,說啥都不信。

4.5.說道那個有水的行星,為什麼海那麼淺(片中角色站在水中,海水到腰),能有幾十米高的浪?那麼高的浪,行進在淺水中,會形成拍岸浪,就是在海邊見到的,浪尖捲曲向下拍擊的浪,拍完之後大浪就消失了。而片中那個浪經過主角們就直直的繼續前進了。

(有人說是引力引起的潮汐浪。潮汐的波長是半個行星周長,你不可能看見一堵水牆衝過來,你只能看見水位上升和下降)

5.另外一個問題,據片中展示,黑洞周身環繞着發光氣團,如果這是黑洞捕獲的恆星物質,那麼這些恆星物質因為角動量守恆會形成一個圍繞黑洞旋轉的圓盤,而不是像片中那樣像條哈達一樣繞得哪兒哪兒都是。在黑洞捕獲恆星物質的時候,會放出極高強度的X射線和gamma射線。這些輻射在主角兒們能看見黑洞的時候就把他們輻射死了,飛船幾毫米的鋁板(片中原話)根本不可能擋住這麼強的輻射。

(關於黑洞吸積盤的問題,就是黑洞吸引恆星物質產生的光帶,確實應該是平面。但我在看片子的時候忽略了黑洞的引力透鏡效應,處在黑洞後面的吸積盤的像會被彎折,看起來像是從黑洞的上下兩方向探出頭來。所以電影中的表現是沒有錯的。見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630267第一個回答。)

6.馬特達蒙為什麼在休眠之前,就在他絕望得不知道會不會獲救的時候,還要費心給他的機械人身上裝個炸彈?當時打算炸誰?他為什麼要把馬修騙到一旁想搞死他?如果要奪取飛船,把馬修和黑人大爺騙到營地里啟動炸彈倆人一起炸死不就好了?為什麼馬修(Mann博士)作為傳奇的宇航員,在對接飛船主體的時候不能自己搞定氣密閘?為什麼氣密閘操作不當會爆炸?有可能有人說是內部氣壓把氣密閘沖炸了,但這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飛船內部一個大氣壓,這樣的壓差一個稍微有點強度的金屬構件都能受得了。我們實驗室給真空室直接開閘通大氣,也僅僅是發出咻的一聲,一個大氣壓真的沒什麼力道。

7.還是黑洞,潮汐力會把一切接近黑洞的物質撕碎。潮汐力是一個物體離黑洞的距離不同產生的引力差。物體根本接近不了視界就會被這個引力差撕碎掉。按照這個考慮,離黑洞近的行星,飛船,馬修麥康納,都逮死。

8.為什麼量子數據能用莫爾斯碼傳遞給女兒?假設一切時空穿梭,操縱歷史的設定都是真的,馬修麥康納可以向女兒傳遞信息,可以利用手錶秒針擺動出莫爾斯碼,我們假設量子數據僅有1GB,也就是10E9byte,約等於10E10個二進制數,需要秒針擺動10的10次方次才能將量子數據傳輸完畢。片中的秒針擺動頻率為幾次一秒。計算得知,需要女兒盯着手錶數十年才能完成數據傳輸。有人會提出,量子數據的大小可能很小,幾分鐘或者幾個小時就傳完了。對此可以提供一些數據作為參考:LHC產生的數據率為10GB/s(2008年),也就是說一秒鐘就要傳輸10GB的數據。那還只是加速器內部的碰撞事件的數據規模,黑洞數據的規模無法想像。不過也有這樣一種可能:黑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參數:質量,角動量,熵等等,在其內部一切異質性都被抹平了。這麼說也有道理。也許那個黑洞的量子數據只是一串國標漢字碼,對應的是「仁」字,這麼解釋我也信。

9.利用行星乃至黑洞的引力彈弓來加速是需要精確計算軌道的。馬修麥康納最後關頭用目測的方式手動操控完成並軌,主角光環有點刺眼。

啊,好爽。

我沒有主要在談電影,沒有主要談文學主題。我在談硬科幻,故事。

2014-05-02 |

諾蘭的新作「星際穿越」基於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的理論成果,而他的理論成果基本都在他的著作「黑洞與時間彎曲」一書中,本文的科學知識基本都是我在這本著作中看到總結的。
該片劇情將涉很多的科學概念,包括蟲洞、黑洞理論、相對論,萬有引力等等。

一、黑洞

基帕·索恩在「黑洞與時間彎曲」這本著作的開篇講了一個一支太空探險隊在太空中探索黑洞的經歷,故事挺無趣的,基本上就是形象地說了現代科學家對黑洞的研究成果:

1.什麼是黑洞

黑洞是空間中有着強大引力的超高密度的天體,假如太陽質量不變,大小卻變成乒乓球那樣,這就是太陽坍縮成了黑洞。
黑洞的特點就是有進無出,即:
①任何東西都可以掉進黑洞,黑洞外圍有一層「事件視界」,任何東西只要過了這個「視界」,都要掉進黑洞。
②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從黑洞里逃出來,包括光。
另外,因為沒有光從黑洞逃出,故無法直接觀測黑洞,但是從物體被黑洞吸入之前放出的紫外線、X射線等邊緣信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

2.黑洞潮汐力

一隻很大的飛船飛向一個天體,飛船頭部距離天體比較近,受到的引力比較大,而尾部距離天體比較遠,受到的引力比較小,頭部和尾部的引力大小的差距,就會在飛船中間產生撕扯的拉力,這個拉力就是潮汐力。
如果天體是黑洞,質量非常大,飛船距離黑洞距離越小時,造成的引力差就會越大,這就是黑洞潮汐力。這個力甚至可以把飛船撕成碎片。飛船里的宇航員也同樣會受到潮汐力的作用,
對於一般我們接觸的物體,即使我們到達它的表面所產生的潮汐力也沒有多大,但是,如果是黑洞這種超大質量超大密度的天體,則有可能產生很大的潮汐力將物體撕碎。
這個感覺很有可出現在電影劇情中。(其實第一個星球上的巨浪就是由黑洞巨大的潮汐力造成的。)

二、蟲洞

下面就說說「黑洞與時間彎曲」的第十四章蟲洞和時間機器這一章的內容:
首先,基帕·索恩說了一件他的趣事:
1985年,基帕·索恩接到多年老朋友卡爾·薩根的求助。卡爾寫了一本科幻小說,希望把小說里的科學理論寫的準確一點,想讓基帕·索恩指點一下。基帕發現書中的女主角居然掉進黑洞然後時空穿越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於是基帕寫信建議卡爾要依靠蟲洞做星際旅行。卡爾欣然接受建議,那小說叫「Contact」。後來被拍成電影叫「超時空接觸」,也是馬修主演,評價很好。
然後基帕·索恩開始講蟲洞:

1.蟲洞在哪裡

關於蟲洞有三種說法:
一是蟲洞是宇宙中相距遙遠的兩點間的一條捷徑,就是一個蘋果,蟲子沿着蘋果表面走遠了,可是如果蟲子挖洞從蘋果裏面走就近多了,顧明思議,蟲子為了抄近路而在蘋果里挖的洞。
二是蟲洞是連接黑洞和白洞或黑洞與黑洞的管道,故在黑洞里能找到蟲洞。(白洞:黑洞死亡會變成一個白洞,噴射出之前黑洞吸入的物質)
三是蟲洞是時空隧道,能進行時空旅行。
沒人見過蟲洞,有人說我們周圍到處都是蟲洞,又有人說黑洞里有蟲洞,基帕·索恩在書里又說我們可以自己構建蟲洞。

2.負能量物質

蟲洞在某個時刻產生,短暫地打開,然後關閉、消失。從產生到消失,時間極短,短到沒有事物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從一個洞口穿到它另一個洞口。所以我們能利用蟲洞進行時空旅行前提是有辦法使蟲洞一直開着,不讓它消失。
基帕·索恩覺得有某種奇異物能貫穿蟲洞,使蟲洞一直開着。這種奇異物和人類所見的任何物質都大不一樣,它具有負能量。
要實現負能量其實並不難,參照系不同便可實現。在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接近蟲洞時,蟲洞周圍的能量自然就成了負的。
故要進入蟲洞,飛船的速度必須接近光速。

3.時間機器

假定我們能找到蟲洞並且有某種負能量可以讓它一直開着,那麼蟲洞就可以是一個時間機器。
飛船要進入蟲洞,其速度要接近光速。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如果你在太空中的速度足夠快,可以做到在太空中呆了幾十天,地球上卻已經過了幾十年,做到古人所說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即如果你2014年坐飛船接近光束進行時空旅行一個月後,回到地球,這時發現地球已經是2044年,這就實現了穿越到未來。
故我們可以猜想劇情,等主角們穿越到其他星際空間完成任務後,回到地球,他們的兒女都和主角們一樣大年齡了。
目前的科學理論表明,回到過去是不能實現的。

4.母子怪圈

雖然回到過去沒有科學依據支持,但科幻片畢竟是科幻的,所以出現回到過去的劇情也是有可能的。
這時就有一個每部有關穿越時空的科幻片都面臨的問題:
假如我有時間機器(蟲洞或者別的),我就能夠回到過去母親懷我之前把她殺死。此時,母親死了,我就不會出世,那又怎麼會有我穿越時空來殺母親呢?這時就有這樣一個矛盾出現了。

對於這個矛盾,有兩種處理方法:
①因果循環觀點:歷史不可改變,我雖然想殺母親,但會有外界因素使我不能成功。或者說,過去某時某人死了,我回到過去想救某人,會有其他因素阻止我救人,甚至我的出現就是那個人死的原因。
②平行宇宙觀點:時空不是唯一存在的,而是有無數個時空平行的存在,它們彼此之間一般情況是無法產生聯繫的。這種觀點普遍被人接受。那麼我只是穿越到另一個平行宇宙,殺死了那一個時空的母親,並不影響我穿越前那個宇宙的母親。也就是說我只是穿越到別的時空去了一趟而已,而不是回到過去或未來,更無所謂改變歷史。

星際穿越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諾蘭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於以上兩種說法的新穎處理方法沒有呢?

三、多維空間(這一點是觀影后補的-2014.11.16)

上面的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新穎的處理方法就是運用五維空間。下面說說我所理解的多維空間。
一維空間是線,由點組成。
二維空間是面,由線組成。
三維空間是體,由面組成。人就是三維生物。
四維空間是時空,由體組成。即物體花費時間移動形成時空。如一個人由小孩變成大人,這是一個四維事件。
五維空間由時空組成,如小明長大成了廚師是一個時空,小明長大成了老師是一個時空,小明長大成了警察是一個時空等等,而且不但有小明還有小紅、小白、小黑小黃等等等,把這些時空當成物體放在一個空間里成了五維空間。
六維空間是由五維空間組成的,七維空間是由六維空間組成的,八維空間是七維空間組成的,以此類推。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