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電影, 聊電影

黃亦強—永垂電影史冊的《肖申克的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導演:

編劇:

主要演員: / / /威廉姆·賽德勒 /等等

上映日期:1994-10-14(美國)

劇情簡介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 飾)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 飾),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鎚子。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藉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着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而關於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獲得獎項

第67屆奧斯卡金像獎 (1995)

最佳影片(提名) 尼基·馬文
最佳男主角(提名) 摩根·弗里曼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弗蘭克·德拉邦特
最佳剪輯(提名) Richard Francis-Bruce
最佳攝影(提名) 羅傑·狄金斯
最佳音響(提名) Willie D. Burton / Michael Herbick / Robert J. Litt / Elliot Tyson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托馬斯·紐曼

第1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1996)

最佳外語片

第20屆報知映畫賞 (1995)

海外作品獎 弗蘭克·德拉邦特

.

2007-09-15 |

斯德哥爾摩綜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人。
  1973年8月23日,兩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與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因歹徒放棄而結束。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採取敵對態度。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Christian竟然還愛上劫匪Olsson,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
  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第1,是要你切實感覺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脅,讓你感覺到,至於是不是要發生不一定。然後相信這個施暴的人隨時會這麼做,是毫不猶豫。
  第2,這個施暴的人一定會給你施以小恩小惠,最關鍵的條件。如在你各種絕望的情況下給你水喝。
  第3,除了他給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讓你得到,完全隔離了。
  第4,讓你感到無路可逃。
  有了這4個條件下,人們就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形成,同樣貫穿於「體制化」之中。「體制化」是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Shawshank Redemption)演繹的重要概念。犯人老瑞德(摩根·弗里曼飾)這樣談到「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討厭它(監獄),然後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
該片中被體制化的象徵人物是監獄圖書管理員老布,他在肖申克監獄(體制)下被關押了50年,這幾乎耗盡了他一生的光陰。然而,當他獲知自己即將刑滿釋放時,不但沒有滿心歡喜,反而面臨精神上的崩潰,因為他離不開這座監獄。
  為此,老布不惜舉刀殺人,以求在監獄中繼續服刑。他刻骨銘心地愛上了那間剝奪了他的自由的監獄,所以在出獄後,他終於選擇了自殺。老布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一旦脫離了原有的環境,一切失去了意義。

其實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教育上的或政治上的!只不過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慢性癥狀,說得嚴重些,就是「群體性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

2005-07-12 |

周末看了一部美國影片《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講的是一位因冤案入獄的年輕銀行家在牢中如何追尋自由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同樣的影片可能都有不同的感受。對於目前無力改變現狀的我,看完這部影片後最深的感受就是:才華、毅力兩樣,是任何人在任何境況下得到自由的最佳通途。
片中的年輕銀行家,憑着對銀行財務知識的精通,在獄中,不僅為自己贏得了生命的安全、些許的自由,更為獄友爭取到了物質、精神上的利益。也正因為對財務的精通,也使得男主角最後徹底擊敗殘暴、陰險的獄長,並且使自己獲得物質上的自由。
另一方面,看看那六年每周不懈的申請信、N年每周兩封的申請信、用那「600年也挖不出隧道」的石斧日日不懈掘出的隧道、雷電聲中用石塊砸破的下水管道、邊嘔吐邊匍匐爬過的500嗎長的的惡臭的下水道……這一切無不深深刻畫一個詞:毅力。

任何一個人,想要最後獲得藍天白雲下的自由,一定一定要具備這兩樣的--過人的才華、堅韌的毅力。

我也終於悟出為什麼我目前還在鬱悶的原因:
第一:沒有拿得出手的才華
小時候很喜歡畫畫,但長大後專心讀聖賢書,高考,畫筆再也沒有提起過。
大學時學醫,但是學醫的日子被我用來學吉他、讀閑書。工作之後,吉他沒有時間去練,自然荒廢。
一直以來,也斷斷續續、打漁曬網地練習過書法、篆刻、素描、漫畫、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園藝……等等感興趣的事,可是,無論哪個,都是典型地淺嘗輒止,中途放棄的原因雖然各不相同,但說起來,最後都是沒能堅持。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那種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拿不出手來的人。

第二:沒有堅韌的毅力
其實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了,那麼多愛好,那麼多嘗試,最後都止於我的半途而廢。假使有一樣能堅持半年,那結果都很不一樣了。
我是那種典型的「無志人常立志」。我有一個筆記簿,專門用來寫計劃的。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一個本子,我是不得不專門辟一個這樣的小簿子,因為每過一段時間,我訂的那計劃都會更新一下。
其實每次訂計劃的時候,都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的,但是,……
知道自己沒常性,所以最近的一次計劃訂了之後,我在計劃後面鄭重寫下:「希望能堅持三個月」--結果,一個月後,這幾個字讓我寫新計劃的時候沒勇氣去看前面。

在豆瓣上看到人家為《肖申克的救贖》寫的影評,對影片情節、表演、內涵等分析之精闢,令我慚愧。可是,我還是躲在一邊偷偷寫下了這篇文字。縱使我文字功底很差,縱使我思想膚淺得可以,但是每個小人物對任何事物都有權利擁有她的感受--況且是如此美好的事物。這部影片對我觸動之大,在於,第一次,我曉得了自己一直那麼努力、卻一直在鬱悶的原因。也許,有人和我有同感?

2006-01-07 |

關於《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的評論,太多,該說的差不多都已說了千萬遍。對於這樣一個熱門的話題,再想要抒發一些個人的喜愛之情,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為了避免這樣沒新意的事情發生,許多單詞我就不再提了,譬如「希望」,譬如「自由」。當然,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也是可以第一時間從電影里感受到的。

那麼,我先說說我曾經感受到過的另一個單詞,「理性」。安迪的勝利是理性的勝利,安迪的成功是理性的成功。無論面臨怎樣的局面,順境也好,逆境也罷,他都不動聲色,默默地審時度勢,做他能做的努力,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這是一種偉大的才華!

人類是感性的動物,時常受到情緒的支配,這是人之常情。面對殘酷的環境,人本能的反應便是奮力抗爭,而當這個環境惡劣到一定的程度時,人的抗爭之心就會慢慢被消磨殆盡,成為行屍走肉。這兩種情況,都是在許多文學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的。

肖申克的囚犯也大都如此。在入獄之前,他們想必大都是目無法紀為非作歹的兇徒,人性中叛逆抗爭的一面應該比常人要猛烈得多。但是長期被囚禁的生活,對權威的恐懼,對未來的絕望,對體制的順應,使他們逐漸成為了去掉獠牙的狼。但衝動的血性並沒有消失,囚犯之間時不時地爭鬥,「三姐妹」的恃強凌弱,都是證明。但,這一切都臣服於肖申克的石牆之內。就像馴服的狼被一起圈禁在鐵柵欄中,也會彼此鬥毆撕咬。這是動物的本性,也是人類的本性。

安迪的偉大之處,便在於他超越了這種本性,在它上方數萬英里高空的地方,用人類的理性俯視着這一切。典獄長的冷酷,獄警的殘暴,「三姐妹」的獸慾,他當然從心底里反抗。他的抗爭看起來如此虛弱無力,但卻如此又堅定持久。他在用他的智慧和理性反抗這一切。有的時候,他看似已經忍氣吞聲,但很快我又欣喜地發現,他始終不曾屈服。當「三姐妹」強迫他口交的時候,他一番心平氣和的敘述讓對方無計可施;同樣的,當獄警頭子惡狠狠的要將他推下屋頂之時,他仍是面不改色地說出一番話來,立刻說服了對方。面目猙獰窮凶極惡的是他們,但真正咄咄逼人的,卻是他。

老瑞德曾經看錯了安迪,以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沒有霸氣,沒有血性,是個軟弱的人。沒錯,安迪沒有張揚的鋒芒,人性中野蠻與粗暴的一面,在他體內都已凝鍊成了理性,從而爆發出更加巨大的能量。

我想,瑞德一定慶幸他輸掉了那兩包煙。
接着我想說的是,「毅力」。這個力量或許和前面所說的「理性」有些關聯。

人都有一時衝動的時候,那一刻會爆發出平常所沒有的力量,叫做爆發力。對短跑運動員來說,爆發力很重要。然而那一刻爆發的力量是有限的,它會被一種叫做時間的東西消磨。這個力量來自於人的本能,像頑石一樣不經琢磨。

而「毅力」卻是琢磨而出的。時間不斷的腐蝕它,而理性不斷的加固它。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拉鋸戰。

安迪可以堅持每天挖掘石洞,挖了近二十年;可以每周寫一封信,後來每周寫兩封信,直到州政府給了回應,資助他建立起圖書館;可以穿越長達五百米的惡臭骯髒的下水道,逃離肖申克。這樣的毅力不只是可敬可佩,簡直是可怖。

我沒有毅力。我只會被時間消磨成一堆灰,一堆沙,而安迪卻被琢磨成了鑽石。他讓我激動,是因為他身上的「理性」和「毅力」是我所沒有的。

我推想安迪從哪一天開始生起了挖洞逃生的念頭。也許是他刻下名字的那一刻,他發現石牆的質地鬆動,可能使他成功,於是他開始奮鬥。但我想,這個念頭一定在那之前就有,一定是這種想要擺脫困境的念頭,與他百折不撓的精神,使他成為一個出色的銀行家。而後,使他成為一個出色的逃犯。接着,在電影結束之後,他必將成為一個出色的開拓者。

瑞德說,你不是罪犯,也許,不是個好丈夫。安迪卻不這麼認為,他痛心疾首,認為是他的性格害了他的妻子。他很愛她,但是不善於表達,她說他就像一本闔上的書,永遠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其實從電影一開始,我就明白了為什麼安迪的妻子會紅杏出牆。當然,他很出色,他不只是有才華,還有一種奇妙的人格魅力。但是這不是愛情的基礎,起碼,他的妻子並不因此而愛他。

有人說這是部「男人必看」的電影,我想除了因為這部電影宣揚了理性、希望、奮鬥之外,還因為其中有一種男人之間的友情。安迪的魅力沒有吸引到他的妻子,卻深深吸引了他身邊的囚犯兄弟,特別是瑞德。

瑞德是個老大哥般的人物,慷慨任俠,老成世故,頗有頭腦。他在監獄裏法力無邊,若不是最初他幫助安迪搞到了許多工具,安迪也無法完成越獄的奇蹟。

安迪心中明白「體制化」對瑞德的影響,他們曾在一次談話中提到希望,於是引出了這部電影最經典的兩句台詞:「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要麼趕着去生活,要麼趕着去死。」然而在監獄裏生活了三十年的瑞德,怎麼可能僅僅被這兩句話而挽救呢?他可能會走Brook的老路。

於是安迪為瑞德安排了一件事,或者說,為他打造了一個夢想。當瑞德從絕望和恐懼中走出來,走向那棵巨大的橡樹,走向碧海藍天的時候,我徹底被安迪折服了。他用智慧拯救了他自己,又用智慧拯救了他的朋友。說得好聽點,他給了瑞德一個叫做「希望」的東西,通俗點說,他讓瑞德有點事情做做,讓他「趕着去生活」。要做到這點,光有美好的願望和深厚的友情是不夠的,還有智慧,對人性的洞察。

安迪的這一招,非常像程靈素,她也是以她的感情與智慧,救了胡斐的命,最關鍵是,給了他活下去的理由。不能怪胡斐不愛她,就好像不能怪安迪的妻子不愛她一樣,他們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也許只有站在朋友的立場才能夠欣賞。許多男讀者愛程靈素,應該也只是把她引為一位異性知己吧。

Andy Dufresne,他的智慧戰勝了漏洞百出的制度;他的理性戰勝了野蠻狂暴的本能;他的意志戰勝了冷酷無情的時間;他戰勝了肖申克的石牆;他戰勝了他自己;他戰勝了一切。

他戰勝了一切,卻輸給了,Forrest Gump。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