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

黃亦強|漫談電視劇—《客從何處來第一季》

此資料由整理發佈

客從何處來第一季

導演:李倫 /

編劇: /

主演:易中天 / 馬未都 / 曾寶儀 / 陳冲 / 阿丘 /

類型: 紀錄片

集數:8

首播:

單集片長:


簡介

由央視製作,講述易中天、馬未都、曾寶儀、陳冲、阿丘五位嘉賓的尋根之旅的真人秀類歷史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被譽為開創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先河,備受期待。4月27日晚間,CCTV-1將攜手優酷同步播出這部「並不是很嚴肅的」歷史題材紀錄片。近日,《舌尖上的中國2》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紀錄片的關注。而同樣由央視製作,講述易中天、馬未都、曾寶儀、陳冲、阿丘五位嘉賓的尋根之旅的真人秀類歷史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被譽為開創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先河,備受期待。4月27日晚間,CCTV-1將攜手優酷同步播出這部「並不是很嚴肅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國人自古對於「家鄉」都有着一種特別的眷戀,而《客從何處來》的這個題目也正式來自這首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檔真人秀類紀錄片分七集,易中天、馬未都、陳冲、曾寶儀…(展開全部)由央視製作,講述易中天、馬未都、曾寶儀、陳冲、阿丘五位嘉賓的尋根之旅的真人秀類歷史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被譽為開創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先河,備受期待。4月27日晚間,CCTV-1將攜手優酷同步播出這部「並不是很嚴肅的」歷史題材紀錄片。近日,《舌尖上的中國2》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紀錄片的關注。而同樣由央視製作,講述易中天、馬未都、曾寶儀、陳冲、阿丘五位嘉賓的尋根之旅的真人秀類歷史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被譽為開創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先河,備受期待。4月27日晚間,CCTV-1將攜手優酷同步播出這部「並不是很嚴肅的」歷史題材紀錄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國人自古對於「家鄉」都有着一種特別的眷戀,而《客從何處來》的這個題目也正式來自這首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檔真人秀類紀錄片分七集,易中天、馬未都、陳冲、曾寶儀、阿丘五位嘉賓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歷史。他們將尋訪海內外數十個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私家歷史」,在歷史中認識自我、思考未來。一份足有253個人的死亡名單,絕大多數人都姓易,他們的生命都結束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歲,最小的只有1歲。這是易中天在去往岳陽市營田鎮家族老宅的前夜,通過傳真發給他的。對於這樁發生在75年前的家族慘案,易中天早有耳聞,但卻不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在這場滅頂之災中自己家這一支能倖免遇難。帶着對這段歷史的不解與好奇,易中天踏上了《客從何處來》的尋根之旅。而陳冲希望了解作為中國著名藥理學家的外公自殺的真相,馬未都最想知道生前是空軍總醫院政委的父親的故事,阿丘想知道他外婆是怎麼去世的,曾寶儀則是帶着濃濃的鄉愁尋找外公的故土。每個人背後都有段深埋的家史,《客從何處來》中每集片子僅講述一位嘉賓的故事,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係,復原我們的故土牽掛、追思念舊、家國情懷的精神線索。多集拍攝下來後就不斷的接近「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的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更是可以撰寫出真正具體的,真切的,無法被篡改的,關於我們自己的家國史、民族史。2014年4月27日起,讓我們與五位嘉賓一同奔波萬里百年,去認領屬於他們尚未啟封的血脈遺產,一同觀看《客從何處來》。客從何處來第一季的影人······

獲獎情況

劇照

相關評論:

2014-04-28

看看嘉賓的成績和他們的家族歷史,不得不感慨「富貴有根,聰明有種」。

2014-05-31

阿丘和曾寶儀那兩集定義了血脈親情才是國人尋根的意義,而非牛逼哄哄的族譜。鉛字具象成了個人,事件變成了經歷,家史構成了國史……雖然攝製組對流程編排嚴重,易中天和陳冲的演技多過真情,不過企劃意義大於內容,些許的刻意依舊能可以原諒。

2014-04-28

現在這一類的真人秀節目似乎有兩種趨勢,一種是看明星們的孩子有多可愛,如《爸爸去哪兒》;一種是看明星們的祖宗有多牛逼,如《客從何處來》。╮(╯_╰)╭

2014-05-13

我覺得這是微觀史學與口述史學宣傳的一次很好的實踐,通過一些名人來挖掘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片段,並將這些歷史公之於眾,讓人民可以銘記,對於推動史學的發展大有裨益!

2014-05-18

易中天的三集雖然歷史龐大,但總感覺是端着架子在演戲。而阿丘的一集卻是真情流露,當所有的疑慮和遭遇被公布時,我也和在橡膠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樣默默流淚了,期待後續尋根

2014-04-29

話說我還真想回到自己名字上在族譜的那天,在這個血脈親情漸漸冷淡的社會,鄉間那種依靠鄉黨宗族的聯繫不知道會不會走向消亡。五百年前是一家?未來也許發現共有同一個祖先的人們依舊漠然。在老家雖然是「外姓」,但是看見村裡的祠堂(別姓)倒塌荒蕪十餘年難免傷懷。鄉音未改,只恨鬢白。

2014-05-21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回鄉偶書》,小時候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卻只有口無心。長大了,才漸漸明白它的涵義。

2014-07-07

找尋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從何處來,就不會再感覺自己是飄蕩在宇宙中的孤零零個體。而是千百年來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匯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個人身上都肩負着希望。有什麼理由不認真對待人生?就像馬未都說的那樣:我們的先人不知道我們,但我們一定要知道他們。

2014-05-15

後期煽情得有點假,但節目立意特別好。阿丘的第4集感觸很多,大量歷史照片的資料很有帶入感,最後一封信直戳淚點。

2014-04-28

我更喜歡這個紀錄片。

2017-02-12

"我們知道了我們從哪裡來,也就知道了我們為什麼是一家人。" 哭了一晚上。

2014-06-12

聽說比《舌尖》好看,追了易中天、曾寶儀、阿丘三集,不喜歡,一個好題材浪費了,腳本平庸,視點單一,僵硬寡淡,央視一貫的煽情過猶不及。都是人文擺拍,為什麼外國人可以拍得那麼自然?都是華人拍華人,我知道為什麼喜歡《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為什麼喜歡《海上傳奇》了。

2014-05-16

雖然拍攝不盡完美,但比起同期的舌尖2有意思多了

2016-10-15

在現今這麼一個親情寡淡的年代,這種紀錄片其實還是很有意義的。不過更多的都是名人富貴命,(細查易中天族譜,那也是牛逼的很啊,起碼書香望族啊)難免讓人感覺「富貴有命,將相有種」。易中天和陳冲那幾集,擺拍的很刻意,按劇本的痕迹太重,反不如阿丘曾寶儀親情流露來的自然,真情人性最動人。8.7

2014-07-18

央視的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看得真是好生感慨。祖先們的往事都消弭於過往的時空之中了,真要是追溯,沉重的歷史感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王安憶寫過一本長篇《紀實與虛構》,追溯她母系「茹」的來歷,十分好看。以後有精力的話,我也要看看我自己家裡的歷史。

2014-07-28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這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和提起的問題,當現代社會加速前進,當過去的宗族維繫的農村社會漸漸遠去,還好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可以在追溯人文與社會意義的同時,讓我們有更多思考。

2017-01-11

原版是BBC——央視根本不提這茬,氣度小。跟小夥伴一起看易中天那集,很是感慨時代的洪流。我甚至不知道爺爺奶奶叫什麼名字。而外婆過世,將是我永遠的悔恨了。我從哪裡來,是僅次於「我是誰」的大問題。有內戰和文革這兩個敏感帶,央視的選材就局限了。從曾寶儀開始,政治和煽情開始礙眼起來。

2017-05-26

以前我不懂那種他鄉遇故知的歡喜。直到我上大學時,在另一個地方的路上聽到鄉音,立即欣喜的上前詢問。搬家之後一直不喜歡新家,因為離親戚朋友太遠。國人自古有尋根溯源的思想,它讓我們無論身處何方都不至於感覺孤零。

2017-05-04

客從何處「來」。主題是「尋根」,多回溯到明清時期的國難天災和兩岸分治前後異鄉異客的人生,又迴避新中國後的人禍反思。央視果然是央視,打得一手體制內的擦邊球。

2014-06-11

笑問客從何處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