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迷霧》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
主要演員:托馬斯·簡 /馬西婭·蓋伊·哈登 /勞瑞·侯登 /安德魯·布勞爾 /托比·瓊斯 /等等…
上映日期:2007-11-21(美國)
劇情簡介
一座風景秀美的小鎮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濃霧瞬間淹沒。霧中傳來陣陣慘叫,人們驚慌失措地四處逃散。戴維和他的兒子與眾多鎮上的人被困在小鎮超市裡,等待霧的消散。濃霧並沒有如期望的散開,而走進濃霧的人一去不返。濃霧逐漸露出了它猙獰的面目。恐懼、驚慌、掙扎、悲傷、絕望……人們的精神瀕臨崩潰。如何才能活着走出迷霧?面對超市裡幾近癲狂的人們和超市外吞噬一切、不可知的迷霧,戴維緊緊摟著兒子,開始了艱難的求生之路……
獲得獎項
2008第34屆土星獎
最佳女配角 馬西婭·蓋伊·哈登
最佳導演(提名)弗蘭克·達拉邦特
最佳恐怖電影(提名)
2009第35屆土星獎
最佳特別版DVD
影評
2008-03-19 | 睡破大腦殼
人與人之間,差別並沒有那麼大,只是我們信仰的東西不同罷了。劇中的人物可以分為兩類,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別人的(這個別人包括除自己之外的一切力量)。一般狀態下,我們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自我的國家。於是當滅頂之災從天而降時,人們最初的反應還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鄰居帶着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當死亡面目猙獰地接踵而至時,人們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開始把希望寄託給別人,聽憑別人為自己的生命做主。瘋婆子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組織。正如那個威猛爺爺所說的:「你只要能把人嚇到一定程度,讓他們幹什麼都行,他們會投靠任何能給出解決辦法的人或東西。」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個藍領工人,一開始他自信滿滿,在和男主角爭辯該不該出去修排氣扇時還趾高氣揚。被嚇得半死之後立刻對男主角唯唯諾諾,不僅因為他錯了,還因為他覺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來恨不得要暴扁瘋婆子,去藥店被嚇到極致之後卻成為她最忠實的走狗。他就這樣從聽命於自己的意志,到聽命於男主角,最終聽命於貌似可以救他的瘋婆子。(ps:我覺得蟲子不咬她是因為連蟲子都嫌棄她)而與他相對的,男主角始終信仰的都是自己,雖然挑戰應接不暇,死亡陰雲難散,但他始終積極主動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營救別人,商量計劃,安撫弱者還是對付瘋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當有一部分群眾支持和信仰他,他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安全感,認為對於命運他並不是毫無控制權,對於災難他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他的這種安全感給他一種潛在的希望,也給觀眾一種潛在的希望,於是我們把賭注押在他身上,賭他會是最後勝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信仰也是偏狹的。如果說信仰他人算軟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麼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麼的明智。信仰瘋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論是軟弱還是歇斯底里,在瘋婆子被槍斃時(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他們看着在迷霧中漸漸消失的汽車除了發獃還是發獃。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糧絕彈未盡時迎來了真正的信仰危機,沒有問題讓他解決,沒有人讓他救護,沒有怪獸給他打,他一直用來對抗恐懼和絕望的那點點安全感和自以為擁有的控制權消失了,他作為其他四個人的依靠,首先崩潰,但即便這樣,他還是很紳士地把子彈讓給人家用,從這點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國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義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國這兩年的電影諷刺得正是國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從911之後美國人就開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擊英雄主義的電影。就是因為美國人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愛充英雄,自以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窩,他怎麼能不懷疑自己有問題呢。這部影片的打擊的就是人類的自以為是,你以為人類知識多吧?我給你沒見過的看看。你以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讓你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為你高度文明吧?我讓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蠻。你以為你科技發達吧?我讓科學家造個地獄出來!美國人引以為傲的一切都被踐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為所有人中最慘的。他的絕望和悔恨超過所有人。唉!這對美國人當下的心情是多麼好的寫照啊!
而那個為了孩子以死犯險的母親為什麼能逃過此劫?怪獸對中年婦女木有興趣?不是,是因為導演想說:信仰別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對恐懼的本能,比動物高級不了多少。只有信仰愛,在愛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類中最高級的,才配享受奇蹟。
2008-03-26 | 豆瓣用戶
結尾閃過那個甘為孩子鋌而走險的女人,是達拉邦特傳達我們的信息,那些選擇困在超市裡的人們,一開始就犯了錯誤,因為他們選擇了自保,但這符合大多數人自私的本性。剩下的時間裏再怎麼折騰,也都是為了驅散內心的恐懼,為了求生,一群人的目的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不同的手段使人群分化了。大多數人選擇了虛無,聽天由命,這些人是懦弱和不堪的;一小部分人選擇自救,但方式顯然不對,他們以精英自居了,放棄和能力平平的人的溝通。人群因為方式不同走向對立,衝突不斷升級,一些人開始成為犧牲品,內耗成功轉移了外在恐懼。這一段最混亂,但我們的情緒完全傾向於精英集團,因為他們沒有停止求生的步伐,他們在還在掙扎,這和大多數人的麻木和荒唐比起來充滿了理智的光輝,愚昧的大多數表現出的反智行為讓人憂慮。
但精英最後出走是否勢在必然?否!因為除了出走這一行為,精英們缺少實際的目的,逃向哪裡?自己心裏也沒有答案,但是他們為什麼要急於逃走?因為他們對低等人群的恐懼超過了共同的恐懼,精英主義思想催促了決裂的產生。但孤立的精英集團並未得以求生,因為除了優越感,他們對危險的恐懼和所謂的低等人群是一樣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被困在更小的利益空間,最終選擇自戕。
達拉邦特對人群的自私和分裂深惡痛絕,不惜讓他們兩敗俱傷,從而得出訓誡。但是陰暗的人性如何才能找到救贖之路?達拉邦特含混其辭,只是在結尾擺出了那個一開始就甘於犧牲的女人,他的獲救或許可以說明,戰勝危險的武器就是放棄自己的恐懼,放棄自私。這也太玄了,簡直就是刻意,就是黔驢技窮,那個女人與其說是因為無私而得救,但不如說是僥倖逃生,沒有任何必然性,我們怎麼可能把生存的希望建立在一種毫無保證的嘗試之下呢,說來說去,又陷入史蒂芬•金作品一貫的庸俗神秘主義的圈套。
2008-03-30 | 張樾
記得在一篇《我是傳奇》的評論里的一句話很有味道:美國人總以為世界快完了,中國人卻覺得皇帝還沒死。和中國人喜歡阿哥格格們的宮廷肥皂劇和一些嚴肅的歷史題材不同,美國人總是覺得自己生活的太安逸,得來幾場《聖經》創世紀里的大災難給振奮一下精神,調節一下情緒。於是什麼畸形怪獸,外星人侵略,病毒殭屍,自然災害都以炫乎其炫的CG效果和模型道具在電影院里毀天滅地,藍皮的超人和功能各異的英雄們還可以借職業之便泡泡美女。
《我是傳奇》里二郎神和嘯天犬行走在空無一人的世界裏,沒有女人和母狗,無聊的獨角戲讓他們的確成了傳奇。而《迷霧》整體來說沒有那麼安靜,戲劇衝突明顯,情節跌宕起伏,有些鏡頭對小朋友們來說還有些血腥有些暴力。講的是大約一個加強排的小鎮居民被離奇的大霧和妖魔鬼怪們困到了一家超市,在絕望的氛圍里苦苦求生的故事。
一群人在封閉空間里掙扎和衝突,似乎一向是社會心理學家很好的分析藍本。導演在採訪時說,最可怕的,不是怪物,而是人心。人們不是互相幫助,就是彼此毀滅,這才是《迷霧》希望表現的東西。就這個主題,北野武出演的《大逃殺》中看似變態的情節,實際上也是想講述這個道理。
看片子的時候,我想起了量子物理學上的那個著名假設:薛定諤的貓。講的是無法靠主觀經驗來判斷一隻在有放射性原子衰變的盒子里的貓的死活,從而定義迭加態的問題。
溫和的律師變得粗暴無禮,虔誠的教徒流言惑眾。往往我們在正常的狀況下都無法真正看透的人性,卻在特殊的「試驗」里暴露無疑。我想說人性就像盒子里那隻半死半活的貓一樣,事實上每個人都具有善惡,都具有堅強或者軟弱的一面,真善美和假惡丑在人的身上混合藏匿。那個超市無疑是史蒂芬金用來做試驗的盒子,人的邪惡與善良,寬容與信任如原子一般的在那個小盒子里碰撞,而那種極端情況下暴露出的那些人性的陰暗似乎又成了薩特「他人即地獄」的論據,比如沒有一個人肯送要照看孩子的女人回家,大部分人不願意為燒傷者冒險去藥店取葯。
傳說史蒂芬金向來喜歡自己編劇以及對其他編劇指手畫腳,行為有點帝國主義,於是影片里不可避免的滲入了他本人的主觀感情。所以片中最後的結局讓個人英雄主義的主人公處在一個很尷尬的狀態,不像肖申克監獄外那樣的讓人暢快的磅礴大雨。這讓大家都有些意外,覺得他努力了大半天,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說不準還要在悲傷中度過餘生。所謂命運叵測,造化弄人,大概也就是這樣吧。看了那個黑色的結局,在驚訝之餘你也許會嚎,為什麼大霧不早一點點散去,為什麼軍隊不早一點點開過來,其實史蒂芬金只是想要個悲劇效果來保持影片整體的絕望氣質而已,這是自然的,也沒有什麼太高深的含義,更沒有什麼故作深刻的用意。而且在那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希望有一顆子彈能留給自己。我覺得就史蒂芬金的一向風格來說,他沒有讓那些超市倖存的人,在軍用汽車上含着棒棒糖向主人公微笑致意就已經很有人性很溫暖了,覺得不爽的大可以像我一樣,自己意淫一個他們後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結局。
但就像最後和主人公一起逃出來的坐在車後的那個老頭嘆着氣說的:「畢竟我們努力了」。
是的,他們努力了。所以小越野車內的四聲槍響之後,即使車上除主人公外的所有的人死了,可人性中的至善和拼搏精神卻依舊活了下來。
至於那些什麼超市中臨時的社會結構中所隱喻的宗教與科學,原罪與救贖,民主與暴政,文明與野蠻等諸多可供學術思想男們死磕扯淡以及抒發人文關懷的主題,那不是作為一個IT工作者的我發發功就可以做到的,同情人類,悲天憫人不是我的工作——我只是觀眾,不是觀音。
2008-03-12 | tracy
史蒂芬金無疑是個招牌,但更金字的是弗蘭特達拉邦特,這個當年創造了電影神話的大師這一次又顯神通,當年的《肖申克的救贖》已經讓我們見識了大師的水平,一個勵志的故事被拍得沒有了時間的概念,20年後回頭再看這部作品,它仍然是精彩的。
先來說說一個小小的插曲,當年在《肖申克的救贖》中扮演燙瀝青的房頂上給艾迪啤酒的牢友這回在《迷霧》中也扮演了一個重色角色,這裡賣個關子,大家看看能不能發現,呵呵。
進入正題,這部片子看完後很是難受,人性被刻畫得如此淋漓,以致於看完全片之後居然對人性產生了懷疑。我們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何嘗不是這樣,進步起源於科學,科學帶來了懷疑,懷疑帶來了愚昧,愚昧是因為人類對自己的不自信。那麼向誰求助?莫須有的神靈。
當人們漸漸對自我不信任時,宗教佔了上風,這讓我想起了一話:當科學艱難地爬上頂峰去尋求答案時,卻赫然發現宗教早已坐在了上頭。影片里的那個瘋女人不過是個象徵,這個社會裡,總有一部分人,他們無知得過了頭,卻無比愚昧,其實無知不可怕,愚昧才可怕,它可怕在這些人固執地堅持已見,絕不相信科學,同時還要惑眾。這才是最可怕的,想想吧,有什麼能比傳播愚昧更可怕?
片中的人很明顯地被對映成人類進程中的幾個類別。男主角和他的朋友們是人類自由主義者,他們一直保持着冷靜的頭腦,並有着明確的奮鬥方向,這方向就是生存和自由,為此他們一直勢力着。剛開始不相信有怪物而後被嚇到再往後被瘋女人迷惑的那一部分人是人類中無知軟弱的代表,他們本應盡最大努力靠自己去拯救自己的命運,然而在不知道究竟結果如何的情況下只能隨着主導人物去搖擺。毫無主見,可悲而可憐。從一開始並不太贊成瘋女人意見後來忠誠地追隨她的那部分人不正是現在社會中信教者的寫照嗎?我尊敬有宗教信仰的人,但這並不代表我的贊同。這一部分人天真地把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愚昧地衛道和等待甚至殘殺自己的同類,這種人性軟弱至極的表現實在讓人作嘔。看到這部分的時候我甚至哭笑不得,那指向自己同類的匕首啊,你殘殺的是自己的力量,難道就沒有想到要一起努力闖出難關嗎?
再就是那個瘋女人了,這個女人是堅定的衛道士和傳教者,她的存在者是真正可怕的威脅。想想吧,如果沒有她,人們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就算最後全死了也沒什麼可怕和遺憾。然而就因為她的存在,那被可怕怪物嚇得瑟瑟發抖的男孩子在父親的全力保護下安全無恙,卻被一個同類逼到了生命的邊緣,這真是諷刺。
說說幾個細節。
一,士兵之死,他死得很冤,他與其說是被愚昧殺死,不如說是被人性中自我欺騙的劣性殺死。人們殺他不過是在嚇得無路可走如蒼蠅般亂撞的情況下做的舉動。不過請注意,是誰在煽風點火地給人們指引這條無意義之路?
二,最後的怪物和槍聲。汽車在上下震顫,巨大無比的怪物轟然路過。這是絕望的象徵。車裡的人類永遠無法戰勝它。於是槍聲響起。這是悲哀的,既然都打算要死了,那為什麼不幹脆出去殺它個昏天暗地?要是人類和人類之間的廝殺,有人會在最後自盡前去殺幾個算幾個,可是對手是怪物就沒關係了嗎?沒有勇氣?為別的人類想想啊?
三,最後坐軍車的母親。那女人在最開始的時候明知有危險但為了自己的孩子毅然走了出去,她很幸運地存活了下來。當卡車路過時男主角與她的眼光相對,同樣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在努力,那個媽媽堅持下來了,男主角卻在即將獲救時做出一個父親最不應該也最不可能做的事。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很優秀的影片,達拉邦特沒有失他的水準,我們看得也很唏噓。最感慨的是在那個小超市中,當男主角說再接下來恐怕那個瘋女人要搞祭祀,會找個人來殺掉的時候,而後來的情節發展印證了他的推測,我才驚然地意識到人類的文明可以在剎那間倒退回原始。原來人類的文明竟是如此脆弱。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最後贊一下片尾的音樂,女聲的清呤很動人心。
2008-04-14 | Evarnold
这是一句裂肺嘶声的呐喊!!!
这是一声逃命四散的号角!!!
这是一曲到底绝望的赞歌!!!
最近几个月来,在茫茫BT资源中,下了这么多电影,寻寻觅觅,终于找到这样一部,让我爽了,让我怕了,让我震了,让我崩了!
THE MIST,迷雾,好名字。科幻片惊悚片恐怖片变态片的片名就是应该这样干干脆脆。THE ABYSS,THE TERMINATOR,THE MATRIX,THE PRESTIGE。这回,是THE MIST。
恐怖大师史蒂芬·金的王牌粉丝代言人弗兰克·德拉邦特给我们奉献了一顿由虫子作开胃菜、怪兽当正餐、血浆为醇酒、断肢为餐后甜点的丰盛大餐,菜的名字叫“绝望”。
想从很多地方分析《迷雾》,可供我们琢磨的细节太多了——但是任何一个切入点都不如从结尾开始更讨巧,因为就是这个被誉为2007年最震撼的结尾,让我找回了看《七宗罪》、看《肖申克的救赎》、看《小岛惊魂》、看《魔道争锋》时的快感!观察网上同志们的反应,讨论《迷雾》基本上就是围绕着这么个核心问题:这个TMD鸟结尾到底是啥意思?
当大卫在绝望中杀了包括自己爱子在内的四人,又茫然地看着一辆辆坦克张牙舞爪地开过,在那个如同我们祖国《大决战》似的结尾大远景中,在崩溃前的一秒,我和他问的就是同样一个终极问题:苍天啊,大地啊,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到底想表达什么?谁能回答我???
一个大门紧闭的密室,我们缺一把钥匙。
按理说,没有比这个更自打耳光的结局了。这自然是一个被颠覆的英雄。各种电影里被颠覆的英雄很多,我们通常也乐意看到英雄被蹂躏,但没有哪个反英雄的结局能像这个大卫的结局一样引起我们如此巨大的不爽感。唯独这个英雄被嘲讽得那么彻底,而在他被嘲笑之前,我们都无比地相信和依靠他(在电影出色地烘托出绝望氛围的前提下,我们除了依靠大卫还能依靠谁?),换而言之,我们连带着一起被嘲讽得那么不堪。这就是我们不爽的真正原因:我们被无情地耍了。
为什么我们都没想到这个结局?第一,大卫是主角嘛,有佛祖保佑的。第二,在数次历险中,我们基本能够认同大卫的价值观、判断力和行为方式(虽然编导埋下了大卫另一面的伏笔,但只有第二次看才能察觉到编导的批判意图,这个后面谈),觉得他是唯一的又好又聪明的人,结局他不乐谁乐?第三,就是我们想象力不够。
钥匙摸到了,密室太暗了,我们缺一束光。
《迷雾》主题讲的就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叫“绝望”。有一次看BBC人体科学系列,说有个人类学家把人类的表情分为六大类:欢乐、愤怒、悲伤、恐惧、厌恶、惊讶。绝望不在其中,所以绝望不是我们的常有情绪。你真正绝望过吗?我们虽然很熟悉“绝望”这个名词,但是对“绝望”的认识其实很浅薄。什么是绝望?终极的绝望的心理依据是啥?看完《迷雾》,我苦苦思索而不得法,直到昨天鬼使神差地联想到另外一个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才对《迷雾》的结局豁然开朗!!!
这个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他容貌俊美但清心寡欲,被誉为革命家中的“道学先生”;他革命信念坚定,多年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孙最信赖的亲信之一;他曾作为同盟会的中坚分子,亲自赴北京刺杀清政府高官,未成被捕,慷慨吟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被人誉为中国近代史最慷慨动人的囚歌;后来他在国民政府中地位极高,918事件后,他与示威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反对蒋介石的不作为,主张彻底的抗日救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汪精卫。
光来了,我们迷离的眼神才发现,摸错了钥匙。
《色,戒》后,社会对汪伪政府的关注又多起来,众说纷纭的史说中,有这样一种揣摩比较可信:汪精卫绝望了。他不相信中国人能够有能力抵抗得住“实力悬殊”的日本鬼子,遂从主战派突然180度大变成为主和派。只有“绝望”二字,可以解释这场英雄突然变成小丑的历史闹剧。彻头彻尾的绝望,使得大家以为最不可能卖国的人,彻头彻尾地卖国了。
以这样的角度去看《迷雾》,就觉得大卫这个人真实得可怕!这个诡异的结局也从看似逻辑不通变成极为理所当然。影片前95%的时间内,他不仅从不放弃希望,还鼓励别人生存下去;不仅以慈悲之心关怀弱者,还以切实行动带头拯救他人。注意了,就是这种“圣人”,越是言“不抛弃不放弃”,绝望后就越是放弃得彻彻底底干干脆脆!仔细分析大卫贯穿全篇的诸多细节行为:他没有把画作拿进地下室;他答应妻子会回来的而食言;他答应不离开儿子也食言;他拒绝帮助第一个离开超市的母亲(她又恰恰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被救者);他一度痛打着火的怪鸟而置爱子呼唤于不顾;第一夜他带头拿应急灯照蝗虫(却吸引了更多的蝗虫来);当然最后,手刃4条人命……所谓人无完人,他既有自私的一面,又有盲目的一面,只是这些负面细节被冲谈在大量雷锋式的行为中,让我们不自觉地忽略着他的这些表现,而只顾将他想象为真正的救世主。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恰恰是他的盲目自信将他和他的追随者带至万劫不复的深渊,并不比那个宗教疯婆子高明多少。他始终强撑着的信念,以看见高于吉普车数倍的超级巨型怪兽而告终,支离破碎,风中凌乱。他那始终坚守的逻辑,这时就给了他同样错误的答案:放弃吧。于是,他带头成了全篇唯一(注意,是唯一)主动放弃自己生的希望的人。在那时,他值得同情,但不值得尊敬,他在放弃生的希望的同时,放弃了身为人的高贵,这时的他,比那个被触手抓住的孩子还不如,至少那孩子为了生存挣扎到底。
《迷雾》是一部不给人以一丝一毫安全感的电影,也是一部坚决不提供正确答案的电影。里面的人,都按照“科学的理性”、“偏执的理性”、“爱的执着”、“宗教的狂热”四大行为模式指导着自己,给自己在无尽的迷雾中一丝安慰。我们先是以为“爱的执着”是错的,我们以为开始那个妈妈走进迷雾必死无疑;我们接着以为“偏执的理性”是错的,我们以为黑人律师是咎由自取;我们特别以为“宗教的狂热”也是错的,我们以为那疯婆子死有余辜;我们始终以为“科学的理性”是真正正确的,我们甚至最后还以为用手枪自杀是很尊严、很体面、很崇高、很理智的死法……在精心布置的迷雾中,不仅剧中人,连我们局外人也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判断。迷失了,所以被耍了,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境界不高。《迷雾》不负责提供答案。斯蒂文·金或者德拉邦特根本不去想要告诉你你该站在哪条阵线可以确保你生存下去,他们只是告诉你,这就是现实。现实啊现实!我们何尝不是都迷失在自己的雾中。
除了惊世骇俗的结局,《迷雾》的整体节奏也可圈可点,入戏快,段落清晰,人物介绍干脆,情节发展迅速,音效配合到位,DV手持式、晃动、急推急拉的拍摄风格更是效果出众,还向《怪型》(海报)、《异型》(俘虏人体生殖和强酸体液)、《致命ID》(血手印)、《LOST》(受灾群众分裂群像)、《金刚》(触手和虫)、《极度深寒》(触手)等新老经典致敬,显示了德拉邦特扎实的功底和口味的偏好。
还有,我爱死那些恶心的虫子、触手和异兽了。特别是触手,本片营造绝望的80%成效都可归功于它们,比《金刚》还恶心,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