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荒野獵人》
導演: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編劇:馬克·L·史密斯 /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 邁克爾·龐克
主要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湯姆·哈迪 /多姆納爾·格里森 /威爾·保爾特 /福勒斯特·古德勒克 /等等…
上映日期:2016-01-08(美國)
劇情簡介
休·格拉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 飾)是一名皮草獵人,在一次打獵途中被一頭熊毆打成重傷後被同行的乘船船長安德魯·亨利(多姆納爾·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飾)救下,船長僱傭了兩個人約翰·菲茨傑拉德(湯姆·哈迪 Tom Hardy 飾)和吉姆·布里傑(威爾·保爾特 Will Poulter 飾)來照顧他。約翰·菲茨傑拉德根本無心照顧格拉斯,一心只想着將格拉斯的財產佔為己有,於是殘忍的殺害了格拉斯的兒子,並說服吉姆·布里傑將格拉斯拋棄在荒野等死。兩人原以為格拉斯就會這樣離世,但格拉斯憑藉堅強的毅力在野性的蠻荒之地穿行了好幾個月,終於回到了安全地帶並開始了復仇計劃。
獲得獎項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6)
- 最佳影片(提名) 史蒂夫·戈林 / 瑪麗·帕倫特 / 基思·雷德曼 /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 阿諾恩·米爾坎
- 最佳導演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最佳男配角(提名) 湯姆·哈迪
- 最佳剪輯(提名) 斯蒂芬·米廖內
-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麥特·沙姆韋 / 理乍得·麥克布萊德 / 傑森·史密斯 / 卡梅倫·沃爾鮑爾
- 最佳混音(提名) 蘭迪·湯姆 / 克里斯·杜斯特迪克 / 喬恩·泰勒 / 弗蘭克·A·蒙塔諾
-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 馬丁·埃爾南德斯 / 朗·班德
-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哈米什·珀迪 / 傑克·菲斯克
-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傑奎琳·韋斯特
-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提名) 西安·格里格 / 鄧肯·賈曼 / 羅伯特·A·潘蒂尼
第73屆金球獎 (2016)
- 電影類 最佳劇情片
- 電影類 劇情片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電影類 最佳導演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6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6)
- 電影獎 最佳影片
- 電影獎 最佳導演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 電影獎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電影獎 最佳攝影
- 電影獎 最佳剪輯(提名)
- 電影獎 最佳化妝/髮型(提名)
- 電影獎 最佳原創音樂(提名)
- 電影獎 最佳音效
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2017)
- 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43屆動畫安妮獎 (2016)
- 最佳真人電影動畫角色
第68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6)
- 最佳電影導演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第22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6)
- 電影獎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27屆美國製片人工會獎 (2016)
- 最佳電影製片人獎(提名)
第30屆美國攝影協會獎 (2016)
- 電影長片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第66屆美國剪輯工會獎 (2016)
- 劇情片最佳剪輯(提名)
第14屆美國視覺效果協會獎 (2016)
- 最佳電影輔助視覺效果
- 最佳真人電影CG動畫角色
- 最佳電影視覺效果合成
第21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6)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導演(提名)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最佳男配角(提名) 湯姆·哈迪
- 最佳攝影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
- 最佳剪輯(提名)
- 最佳配樂(提名)
- 最佳化妝(提名)
-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第20屆金衛星獎 (2016)
- 電影部門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14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5)
-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最佳攝影
第36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5)
-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28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5)
- 最佳男主角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6屆豆瓣電影鑫像獎 (2016)
- 鑫豆單元 最佳影片(外語)(提名)
- 鑫豆單元 最佳導演(外語)(提名)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尼亞里圖
- 鑫豆單元 最佳男演員(外語)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影評
2015-12-26 | 沒有槍的牛仔
關注他的《荒野獵人》,是從去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後開始的,據說是小李子的沖奧之作,還有湯老師,這樣的一部作品,分量不言而喻。直到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泄露版的視頻,可以很負責的對大家說,這部電影是絕對意義上的佳作,個人已經把它列為明年十佳電影的第一部。電影中還是大量充斥着導演慣用的長鏡頭,把每個場面和細節都表現的觸目驚心,鮮血與呻吟,殘忍與死亡,與《鳥人》的「深度」不同,本片則更多的體現出了「廣度」,廣角鏡頭下,落基山脈的壯麗風光一覽無遺,一個種族的命運正在上演。
就我的理解,在電影所有的線索和矛盾中一直貫穿着兩個主題,復仇與生存。
第一個主題,復仇。
野獸殺人並不是因為它們想吃人,更不是因為它們生性殘忍,它們不管你是為何而來,是強大還是弱小,只要它們的領地受到侵犯,它們就會把入侵者撕碎,因為這就是野蠻世界的規則,如果你不能守護自己的領土,等待你的就是滅亡。
在19世紀,更大量的白人開拓者湧入美國中西部,也就是蘇族人的聚居地。他們砍伐森林,獵殺野獸,嚴重的破壞了當地的生態平衡,也威脅到了蘇族人的生存,於是他們遭到了反抗,爆發了達科他戰爭、紅雲戰爭、黑山戰爭等戰役。憑藉過人的箭術和對當地地形的熟悉,蘇族人也獲得過幾場大勝利,無數白人的頭皮被他們割下。然而由於武器裝備的落後和白人源源不斷的湧入,他們的家園被毀,當地壯觀的野牛群也消失了,最後的蘇族部落不得不在內布拉斯加州的羅賓遜堡與白人簽訂了拘留地協議,此後不得不四處遷徙,美洲平原的馬背文化和神秘的西部處女地,也很快消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荒野獵人》的故事,就是這段歷史中的一段插曲。
主角格拉斯和他的一夥同伴入侵里族(rees)領地,大量獵殺動物以獲得皮草,於是我們一開頭就看到他們一行人遭到里族人的襲擊,死傷過半,不得不乘船撤離,後來為了不被裡族人追上,他們又棄船上岸。格拉斯在一次獨自出行時不小心步入了一窩狗熊的領地,護崽心切的母熊幾次攻擊了他,雖然被撕扯得體無完膚,最後格拉斯還是把母熊給殺了,並被及時趕來的同伴所救,這裡明顯是把里族人等同於熊,格拉斯等同於入侵的白人。
然而,格拉斯和那些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白人不同,他並不會去侵犯里族人的利益,他甚至和一個波尼族女人相愛並生了個兒子,只是好景不長,在一次白人的入侵中,部落被毀,妻子被殺,為了保護兒子他殺了一個白人軍官。說到這裡,那個和菲茨傑拉德一起逃走的小夥子和格拉斯是一樣的,都代表着良知尚存的白人,儘管十分年輕,被菲茨傑拉德欺騙,並在他的威逼利誘下把格拉斯遺棄在冰天雪地之中,但之後他和菲茨傑拉德路過一個被毀掉的里族部落時看到一個倖存下來的女人,他非但沒有把她殺死,還給她留下了食物。
有格拉斯這樣的人,當然就有菲茨傑拉德這樣的人,而後者明顯代表着那些貪婪的,為了利益燒殺掠奪不擇手段的入侵者。為了錢他主動要求護送重傷的格拉斯,但在路上他為了省事又試圖把格拉斯捂死,被格拉斯的兒子霍克發現後他又殘忍的將對方殺死,最後欺騙另一個同伴把格拉斯留在了荒野之中。而後來他被格拉斯重傷並被蘇族人殺死的結局則詮釋了「復仇」這一主題,格拉斯為兒子復仇,里族人為無數死去的同伴和被破壞的文明復仇。
同時我們不能忽略格拉斯的兒子霍克,他是白人和波尼族的結晶,但最終又被菲茨傑拉德所殺,我想導演在這裡想表達的大概是白人和印第安人本來有和諧相處的機會,但貪婪的入侵者們毀了這一切。他們戴着文明的面具毀滅原始的野蠻,但當那自然的樹接連倒下,原始的枯骨上是墮落的旗幟,文明的廢墟里殘鍾搖晃,只剩下孤獨的人類和他們逝去的幻想。
第二個主題,生存。
在電影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格拉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畫面,伴隨着女人的旁白:
「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keep breathing」
這句旁白貫穿全片,在每次格拉斯接近死亡時這句旁白都會響起,呼喚着他,請努力活着。
在被菲茨傑拉德拋棄之後,身負重傷的格拉斯爬出墳墓,由於喉嚨被母熊劃破,導致他喝水都喝不了,為了粘合傷口他往傷口撒火藥,然後點燃。為了生存直接生吃活魚和動物的殘肉和內臟。為了避免被追來的里族人發現他在激流中求生。摔下懸崖後刨空身邊被摔死的馬的內臟,然後裸體躲進肚子里取暖。就像這樣死過幾次之後,他活了過來,並最終在一場戰鬥後成功復仇。
某種意義上,這句話同樣也是說給里族人的。還記得那個救了格拉斯的波尼族男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更南的地方找那裡的族人,可最後還是被路過的法國人弔死在樹上。印第安人這個群體何嘗不是如此,在他們短暫的歷史中,他們一直都在為了生存而遷徙,為了生存而戰鬥,然而還是弱肉強食。
兩個主題已經解釋完畢,接下來我來談一下電影中出現的三個意象。
胸口飛出的鳥兒。在格拉斯的波尼族妻子被殺死後,我們可以看到一隻鳥兒從她的胸口飛出,單從這個鏡頭來看似乎只是想表明她自由了,但很快我們就從另一個鏡頭裡看到了一個熟睡的白人,旁邊的地上是那隻鳥的殘骸,我們才發現沒有那麼簡單。那隻鳥其實象徵著新生的希望,格拉斯的兒子,酋長的女兒,母熊的幼仔,他們最終都被白人所殺所辱,當然,白人們都付出了血的代價。
從天而降的火焰。看過《鳥人》的影迷都會知道,這個意象是「伊卡洛斯」,神話傳說中用蠟質的翅膀飛向太陽,最終墜落的那個人,代表着為灼熱的理想而不惜隕落的追求精神。然而與《鳥人》不同,在火焰墜落之後,格拉斯看到了群狼在圍攻一隻落單的小水牛,然後在一片火焰中遇到了那個救了他命的波尼族人。這裡的墜落象徵著印第安文明和馬背文化的消失。
水壺上的符號。在棄船上岸後,那個小夥子在水壺上刻了一個螺旋形的標誌,而這時菲茨傑拉德沖兩人發火,代表着衝突(復仇)的起源,也預示着接下來格拉斯會被菲茨傑拉德拋棄,在霍克被殺死後水壺被那個小夥子扔到了格拉斯的身上,格拉斯將水壺丟失後被人撿到,最終讓他獲救,同時也給菲茨傑拉德的逃跑提供信息,成就了格拉斯和里族人的「復仇」。在電影里,這個水壺起到一個伏筆作用,這是很明顯的,代表着復仇的起源,也代表着復仇的結束。
2015-12-21 | 油炸綠菠蘿
首先要說的是,《荒野獵人》是一部了不起的佳作,導演岡薩雷斯去年的神片《鳥人》讓不少大叔哭天喊地得愛不完,這部新作則有更多凌厲與荒蠻氣質,非常震撼;再者,影片的攝影同樣無與倫比,攝影師(《鳥人》《地心引力》攝影師)擅長長鏡頭、旋轉鏡頭,每一幀畫面無可挑剔,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壯美奇觀,荒野景象,浩瀚壯闊。
當然,這部電影自拍攝起,幾乎所有的關注點都在男主角小李子身上,先是他又變肥了,變邋遢了,慘不忍睹了,後來,人家證明,之所以型男變成挫男完全是因為《荒野獵人》的創作需要,為電影增肥變醜,這是什麼精神?這是為藝術獻身的崇高精神啊!
然而,看完電影才知道,何止是增肥變醜這麼簡單,小李子為了這部電影,為了藝術,簡直是把命都貢獻出去了!
在《荒野獵人》里,小李子是一個皮草商人,一上來就與熊搏鬥,被虐到不要不要的,也是蠻有趣,前一陣片方闢謠說「小李子在拍攝中並沒有被熊強暴」,這個無厘頭的聲明簡直是隔着屏幕都為小李子感到尷尬,不過在看電影的時候,也在猜測,那場與熊搏鬥的戲究竟是怎麼拍的,幾乎一鏡到底,小李子也拼了命。
然而,被熊虐不過是「小李子歷險記」的開始,接下來,身負重傷的小李子被同伴活埋拋棄了,狠心同伴還殺死了他的兒子,在冰天雪地里,小李子以驚人而強大的意志力活了下來,匍匐着尋找生機,然後:
他生吃活魚(長鏡頭,應該是真吃吧)
他在湍流中求生
他生吃野牛肝臟(也是長鏡頭……)
他被印第安人追殺
他掉下懸崖
他剖開馬的肚子,冰天雪地里全裸把自己藏在馬肚子里,為了取暖
他快要被凍死了
他的恩人被殺死
……
最後,小李子找到了殺子兇手,又經歷了一場惡鬥,手刃仇人……
單是簡單羅列,就能感受到這其中的悲慘,小李子所飾演的皮草商人在影片中經受着一場場不可想像的「虐身」與「虐心」,是一場無終點的煉獄,一場人世折磨;據說(不用據說,兩隻眼睛都看得到)影片拍攝過程,也如地獄一般,小李子和劇組成員都是用生命在創作。
到現在,奧斯卡頒獎在即,全世界的人都在關心,小李子能不能憑藉這部豁命電影獲得奧斯卡獎。
但是,看完電影時,平心而論,我覺得小李子的演技並沒有讓人難忘的地方,可能是因為他「搏命」這個點太閃耀了,挺難關注到他的表演,這個角色本身基本沒有台詞(喉嚨受傷),大部分的表演都依靠肢體,而且人物始終處在瀕死邊緣,似乎一直都是一個狀態,表情也幾乎差不多,都是在垂死掙扎。
我更多的時候覺得在看一場「荒野求生」真人秀節目,總在惦記着,接下來,小李子還能再怎麼慘,導演還能想出什麼樣的花招來虐他,所以說啊,如果小李子能拿獎,可能是評委看他的在「苦勞」上,而不是看演技吧。何況,今年小李子的對手,小雀斑,法鯊來勢洶洶,戰況難測。
這些年,為了奧斯卡,小李子可謂是拼盡了全力,奧斯卡喜歡名人傳記,他就演《胡佛》,喜歡精神分裂,他就演《禁閉島》,這一次,更是拼上了命去較勁,如果再不給他獎,真的不知道他還會做出什麼。
與其說,看《荒野獵人》研究小李子能不能拿影帝,不如藉著這部電影,看看,一個人,為了夢想,究竟可以有多麼拚命。
2016-02-16 | Vamei
對於美國人來說,荒野獵人格拉斯的故事耳熟能詳,所以很容易看齣電影改編的地方。但中國觀眾對格拉斯並不熟悉。歷史上的格拉斯確有其人。他生於賓夕法尼亞州,後來前往中西部的邊境地帶做獵人。他的生平並沒有太確切的記錄,但1823年的一次冒險把他變成了一個傳奇。冒險的基本過程與電影相符。格拉斯被熊襲擊後,遭到隊友遺棄,最終在荒野爬行數百公里,艱難逃生。與電影中的結局不同,真實的格拉斯其實饒恕了拋棄他的隊友。
當時的中西部還都是地廣人稀的荒野,野獸出沒,環境惡劣,有時還會被印第安人襲擊。東部各州的人對狂野的中西部充滿恐懼,不敢移民到西部。真正在西部謀生的白人,只有像格拉斯一樣的皮草獵人。格拉斯機緣之下成了對抗荒野的英雄。流行文化的造神機制開啟,也無形中減輕了人們對西部的恐懼。格拉斯的明星效應也感召了一批又一批西部拓荒者。
可見,在真實的格拉斯身上,是傳統意義上的西部拓荒英雄。他們往往有如下特徵:
1. 充滿雄性氣質的堅韌
2. 在荒野中求生的本領
3. 追逐財富和機遇的冒險精神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一點:
4. 格拉斯是個白人
未來的西部片大多圍繞着相同的定式。經典《黃金三鏢客》就是純粹的男人對決,完全沒有女性的影子。作為正義化身的男主角,也富有機智,能在逆境克敵,最終贏得黃金。而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對抗,也通常被看做文明與野蠻的對抗。白人被看做絕對正義的化身。電影《鄧迪少校》毫不避諱對印第安人的屠殺,而這樣一部電影還被奉為西部動作片的經典。相同的邏輯也貫徹了格拉斯的傳奇。
但在電影《荒野獵人》中,導演對格拉斯的生平做了手腳,讓他娶了印第安人,並有了一個混血兒子。小李子對兒子的愛護對妻子的追憶,是整個電影最深情的地方。而支撐格拉斯在荒野生存的動力,也正是他對於復仇的信念。湯姆·哈迪飾演的傑茨費拉德是最大的反派。除了拋棄隊友、偷盜錢財這樣的犯罪之外,還不時凌辱小李子的混血兒子,帶上了種族主義原罪。既然如此,小李子必須在電影中徹底消滅這一罪惡源頭,而不是像現實中一樣饒恕仇人。另一發麵,格拉斯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幫助。而白人卻毫無理由的弔死了這個印第安人。就連一直追殺白人的印第安酋長,也擁有一個絕對正義的理由:白人擄走了他的女兒。顯然,導演通過虛構的情節,把西部的拓荒詮釋成白人對印第安的傳統文化的侵略,讓電影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通過格拉斯的家庭設定,導演也對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觀念提出批評。
《荒野獵人》對西部拓荒史的反省並非首例。電影《與狼共舞》就已經做過大膽的嘗試,從印第安人的視角出發,演繹出印第安人與西方文明接觸時所遭受的衝擊。而電影《被解放的姜戈》中,黑奴直接拿起槍支,干翻了大票白人,發出少數族裔的怒吼。就連剛剛上映的《八惡人》,也在種族問題上大作文章。《荒野獵人》舊壺裝新酒,從新的角度來敘述美國觀眾耳熟能詳的格拉斯,自然會讓觀影人耳目一新。
遺憾的是,導演有過度渲染的嫌疑。《荒野獵人》的時代要早於《與狼共舞》、《被解放的姜戈》、《八惡人》。在格拉斯的時代,白人和西部印第安人才剛剛開始接觸,種族衝突並不明顯。白人只是少數。他們樂意於和印第安人做交易,而不是直接搶奪印第安人的資源。而印第安人也大多持有合作的態度。儘管印第安人會和白人武裝起衝突,卻不會襲擊白人平民。印第安人與白人之間的通婚也很常見,生下的混血兒地跨兩個種族,其實享有貿易便利,地位相當超然。電影中傑茨費拉德欺負小李子混血兒子的片段,在那個時代並不常見。白人與印第安人的衝突加劇,還要等到南北戰爭之後。大量湧入的白人農民和淘金工搶佔了印第安人的資源,才讓《荒野獵人》中印第安人對白人的控訴真正成立。
但不可否認,《荒野獵人》所描述的拓荒早期,已經埋下了悲劇的種子。白人用極便宜的價格大量採購海狸皮,造成西部生態的破壞。未來歐洲的興趣從海狸皮轉移到野牛皮,游牧部落的主要食物來源——野牛——也被捕殺到滅絕。白人賣給印第安人火槍,加重了印第安部落之間的暴力衝突。而黑心商人私賣給印第安人的酒精,則讓大量年輕印第安人成癮。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殺手,是白人帶來的病毒。缺乏抵抗力的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再難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最終被趕到荒涼的保留地。
電影名”Revenant”是從陰間返回的亡靈。小李子帶着混血兒子的仇恨返回人間,同樣夾雜着印第安人對抗西方衝擊的悲愴,有了一份額外的深意。而小李子完成復仇時,導演安排印第安酋長騎馬從他身旁經過,彷彿已經饒恕了白人帶來的罪惡。
2016-01-17 | 藥師
這是一個發生在1820年,一名皮草獵人負傷遭到朋友弒子拋棄,奇蹟生還走向復仇之路的故事。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在長片里大飽眼福阿爾伯塔的山和林了。好萊塢導演偏愛在阿爾伯塔取景, 作為加拿大最為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落基山脈就於此貫穿全省,南下至美國西岸。李安在這裡拍出了《斷背山》,諾蘭在這裡取了《星際穿越》的景,布拉德·皮特在這裡演《燃情歲月》, 夢露也在這裡拍過《大江東去》。
作為好萊塢的後花園,每年會有很多美國電影人北上至阿爾伯塔省取景,其不外乎兩個因素。
其一:省錢。同樣是地處西岸,加拿大拍攝的影視劇的成本就比加州低。加拿大聯邦政府為外國電影攝製提供 “Film Production Service Tax Credit」 即電影生產服務優惠稅,占投資比重10—20%,如果是大製作的話,是很客觀的一筆優惠。
其二:從西至東,加拿大地貌多樣性給電影取景眾多選擇權。特別是阿爾伯塔省,高山,平原,草原,針葉森林,湖泊彙集一處,再往北還可以進入極地拍攝冰原。
得益於這兩點,影迷們多多少少都見過阿爾伯塔的山和林,只是不知。但這一次,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和攝影師 艾曼努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同樣也是阿方索卡隆和泰倫斯·馬利克的長期御用)真真切切地在熒幕上還原了白色而冷酷的落基山林,以及這片土地上,原住民與外來者的血腥衝突。
很多朋友說,這是一個關於復仇和生存的故事,但穿越表層文本之後,還有另一層。生存為一,復仇為二,其三還是回歸本源問題,也是人究其一生想弄明白的,信仰。這也是為什麼如果將《荒野獵人》做近年大片橫向對比的話,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只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也是一個關於生存與信仰的故事,只是在這裡,《荒野獵人》將信仰的討論用復仇的外殼包裹。
豐子愷先生曾將人的生活分作三層:一是物質,二是精神,三是靈魂——就電影本身而言,導演亞歷桑德羅探討的也是觸及第三層的信仰層面。
從影片伊始小李飾演的獵人格拉斯便沒有閑下來過,先是遭到蘇族人的襲擊匆忙上船,而後遭到熊襲,幾乎奄奄一息,唯有他于波尼族女子誕下的兒子一直守護着他,但也因為這樣兒子慘遭同伴毒手,自己被棄至於荒野。湯姆·哈迪飾演的菲茨傑拉德有着極其明確的行動動機,即不顧一切地為了個人利益而活下去,為此不惜犧牲身邊任何人,和小李飾演的格拉斯或者另外的白人軍官奉行的共存理念不一樣。十九世紀起,大批白人趨之若鶩地來到北美,掠奪資源倒賣藉此大發橫財,貪慾與血流染指原住民的土地。小李要為他的兒子復仇,蘇族人要為自己的部族復仇,把被人擄走的女兒帶回來。
一路上格拉斯險情不斷,前有仇人,後有原住民追擊,好歹遇到一個落單的波尼族人,伸出援手相救,但也落得個被弔死的下場。格拉斯本有機會偷奪法國人的馬離開,但是看見蘇族人的女兒被強暴,還是冒險搭救了一把,一命抵一命,這也讓他結尾免遭蘇族人取了性命。騎馬而去的格拉斯還是不巧被追擊,墜崖,暴風雪中脫衣赤身躺進馬的身體,像是回到誕生之前,再從溫熱子宮之中重生一次。到最後總算被自己的同伴搭救,知道菲茨傑拉德因恐懼自己不遠萬里前來複仇,深入叢林做最後一戰。
在故事最後獵人格拉斯和仇人菲茨傑拉德幾乎了結決鬥,小李子只要補上最後一刀便能完成復仇大任時,他看了看河對岸的波尼族人,念念有詞了一句:「The revenge is in God』s hand』s, not mine.」 而後將其從河岸中推至水中,讓菲茨傑拉德的身軀隨着河水流向原住民,被他們手刃。如果將台詞和《聖經》的文本串聯起來看,便十分好理解——《聖經》羅馬書十二章十九節有這麼一句話:”Never take your own revenge, beloved, but leave room for the wrath of God, for it is written, ‘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 says the lord.」(不要因私報仇,讓主審判,如其所言 「復仇在我,有冤必報。」)自然之中,人的能力實在過於渺小。
格拉斯在兒子死後曾見到一次幻象,破敗的教堂,搖晃的鐘,從牆上剝離的聖象,以及逐漸走進自己的兒子,與之擁抱,當然鏡頭一切他只是在抱一棵樹——如他崩潰的信仰,作為一個荒野之中近似於孤魂野鬼,一無所有的人,唯一的信仰早已被複仇取代,一旦復仇完成,只能遁入虛無,怕是連那殘破的教堂也要坍塌。這是一個由人變鬼的歷程,格拉斯替他身後實行毒手的白人群體承擔了遠比血更深的代價。
話說回來,墨西哥導演好像都很愛喘息聲。阿方索·卡隆讓桑德拉·布洛卡在《地心引力》里失重地叫了大半天,從自己的空間站叫到中國的空間站。亞歷桑德羅也是,因為被熊抓傷了喉嚨導致聲帶受損,小李子在影片中的台詞很少,其發音都被大部分喘息和呻吟代替。人類在危機時刻多半會有失語狀態,語言本來便是文明的象徵之一,當生存成了第一需要,身而為人再次回歸動物本性的時候,喊叫和喘息便成了身體向外界唯一能發出的求救信號。影片的開頭,小李的原住民妻子念到:「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 Keep breathing.」 小李子演的格拉斯也是這麼做的,活着一口氣,靠復仇的信念活下去——一種近似於《阿基爾,上帝的憤怒》中軍官的瘋狂偏執,但更加原始,基於對生的本能。
影片中最為動人的一個鏡頭,格拉斯在努力地喘氣,逐漸模糊了鏡頭,而後疊入至雲層之中遊走,彷彿上帝一樣在空中穿行,遠處只有模糊的太陽穿透出少許光線,格拉斯的呼吸聲從四周包圍而來,天地一片寂靜,如剛創世。
用最少的剪輯完成最流暢的鏡頭,這是亞歷桑德羅至《鳥人》之後的轉變,也是盧貝茲基的攝影美學,早在2011年的《生命之樹》時,他的運鏡便流動了起來,到了《地心引力》已經開始做旋轉,好像隨時隨地可以失重卻又照能顧及攝影主體。
巴贊曾經根據自己的「攝影影像本體論」提出和蒙太奇概念相對立的理論,即長鏡頭的確立和其必要性。巴贊認為,長鏡頭能最大程度上表現時空的連續性,是保證電影逼真的重要手段。那麼導演亞歷桑德羅和攝影師盧貝茲基在《荒野獵人》里的長鏡頭,就真真切切地讓人感覺到了什麼是自然之中的「遊魂」——從The Revenant標題淡出後的第一個鏡頭起,用河流引出人物出場順序,在人物,森林,群山和曠野之中來回切換。
電影里保持了時空最大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從大廣角至人物第一視角,再轉換至人物身邊,皆由12mm, 21mm再到65mm等效鏡頭平緩地將白色山林與人物行動串聯,天地與人物之間一靜一動,攝影機本身是遊盪在山林河流之中的魂魄,隨着人物遊走起來。不僅於此,大廣角在豐滿地攝入了風景之後,還給了主角格拉斯不少廣角特寫,以至於他臉以外的景隨着光學畸變而彎曲,造成一種類似眩暈的美學。無論是蘇族人,波尼人,或者白人的隊伍在森林,曠野中騎行的時候,都和野生動物無異,那還只是1820年,一個機器正在悄然起步的時代,處處是蠻荒。於是盧貝茲基的鏡頭美學創造了一種將人至於野生動物的旁觀視角,隨着故事推進而保持追蹤。
確實,剝去文明的種種體面,人和野生動物無異。
依稀記得《冰血暴》第一季里,殺手Malvo曾經給小警察Gus出過一個謎題,即為什麼人的眼睛能分辨更多的綠色灰階。後來警察Molly為他解答了這個謎題:「因為人是捕食者。」正因如此,可以在森林中更好地保護和自衛。人類進化到現在,在文明冠冕堂皇的籠罩下做着看似體面的事,然而日光之下無新事,拔地而起的摩登森林取代了以往的叢林,社會高度分工化的時代,肉弱強食只不過換了一種模式,因為人類可以從其他模式中尋求食物替代,獵物與獵手的關係只不過進化到了另一種狀態,看似更體面實則更荒唐。
反觀回來,荒野之中唯有不斷進化出更加精巧的生存能力才能得以生息下去,人眼尚且如此,何況人心。復仇這種情結一旦完成,便只能遁入虛無,更別說因為血染而逐漸破敗的信仰——看似有一副釋然的身軀,卻瞭然如空殼,只能在風雪之中看着心愛之人與復仇心結逐漸遠去,徒然呼吸而已。
2016-01-31 | 艾小柯
格拉斯(小李)被眾人拋棄後費力地爬到兒子身旁,力氣耗盡絕望地頭枕著兒子的軀體躺下,望空。攝影機距離小李極近,他的呼氣在鏡頭上凝結成白霧,他的臉在白霧裡漸漸模糊。之後鏡頭剪切,變成格拉斯望向天空他眼裡看到的主觀鏡頭——茫茫雪松,灰白天空,冷冽的雪霧非常緩慢地從天而降,漸漸向下向地面迷漫。四野空寂,沒有聲響。再之後,鏡頭切換到正在抽煙的菲茨傑拉德(Tom Hardy),他手裡那隻煙斗冒出白色煙霧。
在這個整體的剪輯片段里,除了格拉斯因為爬行和發現他兒子之後的人為聲音,出現的都是自然聲,或者靜默,整體非常肅然。這個片段的第一次剪切把格拉斯的內心情緒非常完美的外化了,把感情投射到了他所處的殘酷自然環境之中,變成可見可感的視覺語言。第二次剪切則在完成敘事推進的同時,從同一事件的受害者自然過渡到了加害者,形成鮮明的視覺對比,增加了敘事的緊張度,從反面再次完成了對格拉斯的情緒烘托。
如果小李終於拿到他的小金人,我覺得至少有50%的功勞要歸功於岡薩雷斯。劇本對格拉斯的刻畫、種種電影語言的使用,都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小李表演的長處,也就是他肢體語言的動感和表演的舞台性,而小李相對短板的細膩情感表現則幾乎都採用了以上片段中的環境投射法,不僅沒有暴露短處,反而增加了視覺藝術性,對整個表演的效果做出了極大的提升。
2016-01-11 | 小玄兒
就憑這個最後的眼神,今年的小金人早已是小李子的了,就算沒得也不用灰心,因為他已經在這部可以載入史冊的影片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也拋棄了自己的一切,塑造了荒野獵人——休.格拉斯。影片背後的主創團隊,無論是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還是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這對奧斯卡級別的墨西哥兄弟,不用多做介紹。影片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深山雪域里,拍攝了7個多月,拍到魁北克都沒有雪了,又輾轉阿根廷南部,完成了為期九個月的拍攝。
影片交替使用了膠片與數字的攝影裝備,畫面景深與廣角前所未有的宏大,這使得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如壯美的山河畫卷,表現自然的美、人類的渺小、信仰的偉大,以及殺戮的醜陋。影片的海報里,幽藍的色調,兩個人共騎一匹駿馬,在荒野中穿行。前無來路,後無歸處,一個是重傷的獵人格拉斯,一個是水牛勇士。他們有着一顆同樣在滴血的心,在無數寒冷的黑夜裡,那一小撮火苗,是他們燃燒的希望,復仇是其中之一,永不磨滅,直到生命最後的那一刻,藉助造物主之手,讓一切結果。
影片中,白天與黑夜,輪番上演着求生、掙扎與廝殺。故事描繪的,是人類早期擴張歷史的縮影,是文明之間相互的碰撞與踐踏,是不斷上演的悲歌。令我們感受到的,是從未停止的苦難,殺戮的雙手,以及流血的內心。在追逐自然光拍攝的鏡頭裡,我們無數次的看到了「上帝給的定點光。」。很多演員都說,他們每天的工作過程,就是等光來,時間到了,光影到了,就開演。雪山的炸裂,冰川的洪流,暴風雪與迷霧森林,在自然的舞台下,是印第安人的奪還戰,是掠奪者的探險生意,是獵人休.格拉斯的復仇之旅。
在尾聲的部分,有一個鏡頭,格拉斯與菲茨傑拉德,雙雙滾下山坡,來到河邊進行最後的搏殺,後方的遠景峽谷里,正好灑來一束夕陽。我們無法分辨這是在朝陽還是夕陽的時候拍攝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時刻,一束上帝灑下來的追光,令這一瞬間,再也無法被複制。在這個極美的地方,復仇與獵殺,生存與死亡,動物與動物之間,人類與動物之間,人類與人類之間,總是在這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輪番上演這些重複的戲碼——生存權的戰鬥。
而關於這部電影,小玄兒在反覆重看的時候,被坂本龍一的配樂深深的吸引。聲音與影像,是搭配來的,這是電影帶給人們,聲光電的立體感受。我強烈建議,大家看完影片後,找來原聲專輯,戴上耳機,躺下靜靜地聆聽一次電影的主旋律《The Revenant Main Theme》,你會被這組反覆迴響的低音提琴旋律,再一次帶回那個冰原雪地,感受到獵人格拉斯的意念與喘息。而《First Dream》是心痛的重擊,《Goodbye to Hawk》是喪鐘的悲鳴,《The Revenant Theme2》鋼琴與提琴的旋律,是孤獨且沉重的腳步,坂本龍一在弦樂的運用上,有着東方人的悲憫,打擊樂里充滿自然的肅穆。
女人與勇士:生命本真的讚歌
在掠奪者的眼裡,印第安人是野蠻的,他們說,要用槍炮向原住民展示文明的力量。而我們的文明,就建築在這片土地的血泊之上,這些動物的皮毛之下。而導演撕開歷史的自圓其說,為我們展示印第安人的智慧,他們的人生哲學與生存技藝。這樣的美麗靈魂,自然由女性來代表,她是獵人休.格拉斯的妻子:美麗的尼波族人。她在影片的開篇,就為我們帶來生命的詩歌。
而在這裡,獵人休.格拉斯的特別,也被展現出來,他和原住民的關係,是相愛的,並沒有本質上的對立,反而是愛的結合。當然這樣的愛,在殖民的大時代下,是無法長存的,他的妻子,終被一位軍官奪去生命,村落被焚燒,差點失去了兒子。在這個真實的故事中,獵人格拉斯,擁有雙重的立場,而我願意相信,他戰勝一切的原因,也在於此。
令的他一路活下來的,是傳承的信念,是他交給兒子的,是兒子念給他的。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尚有一絲呼吸,你就不能放棄,要戰鬥下去。而格拉斯在幾次生命游離的夢中,夢到了妻子的死,妻子的凌空飄浮,風中的話語,麥田的對視。無論多麼的艱難,這永遠是他心中最美好的瞬間和情感,而他也認為,妻子一直在看着他。正因為擁有這份情感,他才從未因殺戮而迷失自我,他只是個, 不愛說話,不喜紛爭,一心只想守護兒子的父親。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正在河邊覓食的格拉斯,遇到馴鹿群渡河,條件反射地迅速拿起拐杖,瞄準、射擊,這是穩准狠的一槍,他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獵人。
逃避制裁、做嚮導、與印第安部落無法避免的鬥爭,是他不得不選擇的生存立場。當殺子之仇已報,他最後臆想中的妻子,是微笑的,是轉身離去的。此刻,他與親人之間,與自我之間的救贖圓滿了。而當妻子走遠,剩下的將是無比的空虛與恐懼。就像湯姆.哈迪扮演的隊員:菲茨傑拉德說的,無論你做什麼,都無法讓你的兒子回來了。在這個復仇的循環里,沒有勝利,也沒有喜悅,只有一顆淌血的心。
而生存技藝的展示,依託在水牛勇士(Buffalo Warrior)身上,他從犬狼的口中,搶下獵物,分享給格拉斯,還帶他一起前行。他們友誼,建立在至親的失去、咀嚼的痛快,以及對飄雪的玩味里。影片在第二天早晨醒來,拍攝這位勇士的時候,塑造的是仰視的尊敬,他嘴裏說出的土語,如同詩歌,「復仇之心掌控在造物主手裡」,這是繼妻子之後,印第安人傳遞給格拉斯的又一條真理。
當格拉斯在雪地里倒下,這個男人在風暴中,為他點起火堆、燒熱石頭、圍築帳篷、用乾草為他治療、用冰雪釋放蒸汽、用熊皮包裹赤裸的格拉斯。每一個動作,組成了風雪間,最偉大的舞蹈,綻放着救助另一個生命的光輝。在結滿冰霜的眉間,我看到了目光如炬的偉大眼神,他在與造物主拼時間,拼力氣,只為挽救一顆,同樣破碎的靈魂。
復仇之心:殺戮的無限循環
印第安人在影片中,既有復仇與戰鬥的部落,也有獨立且偉大的個體。而反觀拓荒者們,貪婪的行為,除了印第安人,他們還殺自己人,並且是冷酷的將人置於死地。格拉斯一路被拓荒者拋棄,一路被印第安人救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大量的拓荒者來到北美的土地上,他們漂洋過海,離開家鄉,卻也讓原住民失去家園,於是這片土地的沉寂終被打破,一切對自然的崇敬與文化,都被所謂的更先進的文明抹殺。槍炮和馬匹,帶來了殺戮的循環。
如果說上一次的《鳥人》,導演將好萊塢的名利場和生態圈,解剖給我們看,是存在精神在現代都市的釋放。而這一次,他不只犀利,且野心更大。他用《還魂者》將早期殖民掠奪的原罪,展示給世人看,是存在精神在荒野的釋放。這樣的悲壯,必須在大自然的原生態下去演繹,才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其中的悲愴。無意中看到一段資料,顯示影片拍攝地,至今仍是法語區的加拿大魁北克地區,於1535年,法國船長傑奎斯.卡蒂埃,帶領200多人來到了東海岸的魁北克附近,停泊在一個印第安人部落旁邊,船長傑奎斯問酋長,這是什麼地方?酋長指着一片棚屋說:Kanada,意為「村落」或「聚居地」,船長便將這片新法蘭西土地,命名為Canada。
影片開場的一連串大場面調度,鏡頭追身地跟拍,最後仰天望向幾隻雄鷹飛過,慘烈與悲壯難以形容,只能依託於,鏡頭視線回落後,遠處走來的老人,呢喃的吟唱,像是靈魂的超度。不知道這中間是否有過一剪刀,但是這段流暢的戰鬥群戲,遠方的戰馬奔騰,天空的飛鷹掠過,毫無保留的,為我們打開了歷史的戰場。
影片中的部落首領,一向是嚴肅恐怖的,蒼老的臉龐上,畫著黑色的圖騰,他的眼神里是仇恨,是失去女兒的憤怒。而當他們最後與格拉斯正面的相遇,殺掉格拉斯的仇敵,又從他身邊走過時,是不屑的饒恕,是造物主的寬容。這樣的殺戮從來都不是死循環,良知令人們心懷感激。
上帝之手:在造物主的注視下
印第安人說,造物主掌控一切,他們是真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造物主心懷敬畏,懂得與生靈共存,在心靈上,離神明最近的人。他們不知道上帝是誰,但是他知道尊崇自然法則。上帝與造物主,也許就是那個賦予你生機的人,他可以是林間的松鼠,可以是倒地的水牛,可以是原諒你的敵人。當水牛勇士,走過殘破的教堂時,他的心中,也可以讀懂那更古不變的苦難。這間破敗的教堂,是殘存的信仰,在這裡有家人,有愛。導演亞利桑德羅的影片,從來不缺這樣的夢境與臆想,他要表達的,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都在這裡。
演員多姆納爾·格里森在採訪中談及,導演在開拍前,同大家舉杯說:「我希望所有人,跟我一起,享受這場苦難。」,之後就正式開拍了。這部電影里確實充滿了苦難:肉體之苦,心靈之苦。並且這份苦楚是有溫度的,攝影師似乎從不在意鏡頭被血濺、被濕潤。從灰熊的喘息開始,之後是格拉斯的氣息,以及與仇敵拼刀子的血濺。
格拉斯在從墳墓里爬出來,與兒子告別,踏上復仇之旅後,他從一個獵殺與掠奪的循環里,脫離了。從龐大的時代車輪下,微小的依存者,變成了一個偉大的獨立個體,他逆向而行,踏上自我救贖的道路,數次在風雪中、甚至是馬肚子里,天與地之間,如同赤裸的孩子一般重生,只為他的Blood of My Blood。慘痛的失去,讓格拉斯更加堅毅的存在。他也知道殺了仇人,兒子也不會歸來。但是這是蠻荒之地的生存法則,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戰鬥到最後,對灰熊是這樣,對仇人,更是如此。上天賜予我們存活的機會,讓我們總是先經歷傷痛,再思考如何存在,這也是格拉斯最後看向鏡頭,拋給觀者的問題。
灰熊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而死,格拉斯也要為了孩子拼勁最後一份力氣,他說他早已不怕死了,因為與死亡之間的搏鬥,他早已完成了。令他恐懼與震撼的,是夢中那數以萬計的水牛頭骨,他看到了人類的殘忍。似乎可以預見,在這之後,將會變成無數的人類頭骨。有人說好的電影故事,充滿想像,令人血脈噴張,亦或者展現個體的觀察,令人體會深意。我任性的覺得,這部《還魂者》都做到了,所以可以稱之為偉大的震懾。人說偉大的故事都是悲劇,而這部《還魂者》也不例外,其中的悲愴難以名狀,它是小玄兒內心中,2015年的最佳,沒有之一,願與你共賞。
小李同學,一路走來辛苦了,
我在此預言1月10日,也就是今晚,
他將再度加冕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並且奧斯卡,我也賭他贏!
雖然法鯊也很強,但是小李更值得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