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電影, 聊電影, 華語電影

黃亦強—帶你《乘風破浪》

電影:《乘風破浪》

導演:

編劇:

主要演員: / / / / /

上映日期:2017年1月28日

劇情簡介

賽車手阿浪(鄧超 飾)一直對父親(彭於晏 飾)反對自己的賽車事業耿耿於懷,在向父親證明自己的過程中,阿浪卻意外捲入了一場奇妙的冒險。他在這段經歷中結識了一群兄弟好友,一同闖過許多奇幻的經歷,也對自己的身世有了更多的瞭解。

獲得獎項: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亞洲新人獎 最佳男主角(提名) 李榮浩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 趙麗穎


影評

2017-03-20 |

韓寒的《乘風破浪》是一部速成品,整個拍攝週期似乎也就三個月左右。只是相比他的處女作《後會無期》,《乘風破浪》還是挺令我驚喜的,至少這部《乘》不尷尬了,至少它不是那種站樁說段子,說完就收功的“小說式”電影。當然,《乘風破浪》還是一部典型的“韓寒式”電影,和他的小說一樣,和他的《後會無期》一樣,都有著那種一眼便可望穿的風格體系。只是,這不是什麼弊病,但這種過於個人化的風格也遠不至於能上升到某種被神化一般的符號性、或者標籤性。畢竟他只是韓寒,儘管整個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他似乎一直被神化,也一直處在風口浪尖。

只要看過陳可辛的《新難兄難弟》,你會發現《乘風破浪》簡直就是這部電影的翻版,幾乎完全一樣的故事,父子摩擦不斷、兒子穿越與父親肩並肩作戰、再兒子穿越回來與父親和好。一定角度上,《乘風破浪》或許是在向《新難兄難弟》致敬吧。但相比之下,《乘風破浪》明顯有著絕對的狹隘性,《乘》的90年代這一時代背景的設置,其實並沒有什麼代表性,儘管韓寒是在用一些典型的時代元素來將90年代著力還原出來,但這只是一種創作性質一般的處理手段。《乘風破浪》裏的90年代,更像是一個獨立於那個時代的另一維度,有著絕對的“烏托邦”式的非現實性,並沒有大化到什麼特定的時代層面,它只是純粹是為了電影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大概吧,韓寒為了表現個人化的英雄主義,基本上完全省略了旁白基於時代的表徵意義,以致電影中的90年代近乎是基於韓寒個人情懷的私家定制,它對於時代的捕捉也只能是一種質感的表面形式,而給予我們對那個時代懷舊也只是一種強制引導式的想像。

再者《乘風破浪》也遠遠沒有什麼達到可供緬懷的地步,它的打打殺殺、拉幫結派也遠沒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那樣親切和藹,倒更像是網路短劇《四平青年》式的狗血與不負責任。它所展示的自由主義、理想主義說穿了都只是一種行為上的滿足感、生理上的充實感、以及心理上的空虛感。《乘風破浪》的懷舊只能是針對特定對象而言,它太過局限。所以說,《乘風破浪》並不那麼平易近人,更多的只是一種別有用心,儘管它的立腳點一樣也是在講著人情味,它的90年代或許會令我們多少有些感慨,卻也遠達不到去做什麼留戀。

當然,《乘風破浪》的完成度還是挺高的,故事也比較飽滿,遠沒有《後會無期》那般隨性,情感線也比較明確。電影中的一些笑點也頗得韓寒小說中的機靈勁,有著冷不防地黑色幽默。

電影雖然比較套路化,但一個個套路加起來多少有些負負得正的意味;穿插的關於時代的吐槽也比較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自是不會太過出格;販賣的文藝情懷也自是在情理之中,儘管又是在邊賣邊立貞節牌坊,邊脫褲子邊戴上貞操帶,但是“別擋著我我看哥哥”這一句一吐出來、《500 miles》的旋律一響起來,《牯臨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那句經典臺詞一說出來,我還是挺感動的,頓時有一種韓寒懂我的錯覺。偶像標籤的低俗行銷也比較惡俗,舊曲新編的惡意宣傳也比較討人嫌。至於電影上映前的什麼大男子主義與直男癌,更是一種低級的造勢手段,也得虧韓寒吃了這麼多年的稿費,簡直有些孰不可忍。

至於韓寒從作家抑或賽車手“不務正業”地轉型為導演成功與否,我也不知道怎麼說。我只想說作為導演的韓寒,他對電影直覺上的敏銳度絕對是要比郭敬明、張嘉佳之流要高,至少韓寒還是知道保持某種本色的底線,至少還是有著一股子文藝腔,縱使他已經完全商業化了,縱使這股子文藝腔也多少被銅臭染了。另外,韓寒的電影始終很契合他的小說風格,都是一種小格局的體系,都有著一種逃離現實的叛離性質,這點與詩與遠方的理想主義多少有些不謀而合,也因此給我們一種韓寒依然是那個韓寒的錯覺。

只是我還是很懷念,就像懷念那時的我,《像少年啦飛馳》中我和老夏沒日沒夜地在研究車;《他的國》裏左小龍踏上了摩托,後座上坐著叫泥巴的姑娘;《一座城池》裏我和健叔只知道逃亡,沒有目標;《1988》裏我開著一輛叫1988的改裝車,副駕駛位置上坐的是叫姍姍的姑娘。他們不知道前面是哪里,只知道前面是遠方。那時的我也不知道現在的我會是怎樣,卻只知道終有一天韓寒和我都不再是少年。

2017-02-08 |

預想用穿越的奇想,將親情與友情交融於一作為羈絆的《乘風破浪》,不論是那職業車手,還是上海小鎮都可以看到尤為鮮明的韓寒印記,但從成片來說,這是一部讓人倍感比之《後會無期》還要相去甚遠的作品,人物情感的空洞,自作聰明的機靈,使電影本可真摯質樸的情感化作了虛無的風與浪。

對於電影劇情,在此並無意作過多的劇透,只想說在劇情構思上其與梁朝偉早年的一部中肯之作《新難兄難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親情與友情的的糅合,本是這部作品手握的王牌,而韓寒往電影中所融入的上海小鎮與職業車手的主人公背景,也都是自己所熟知擅長的元素,所以這部電影其實在伊始有著一個尚能引人入勝的開頭,但隨著劇情的推進,這個故事卻越發的倍感欠缺誠意,信馬由韁的劇情使電影幾乎全然失去了真實的奠基,讓人仿若在看一個兒戲般的童話。

為什麼在大體構思上看本異曲同工的兩部電影,會有感於是如此的天差地別,對比二者,其實不難發現前者《新難兄難弟》雖然也有著一定的童話色彩,但卻是一部真正充滿人情味的電影,在那春風街上所醞釀的港味,所飽含的人情世故是如此厚重真實,而反看這部《乘風破浪》,甚讓人不禁匪夷所思,難道韓寒自己就是在整日遊手好閒,打架泡妞的日子中成長的?通篇嬌柔做作的文藝色彩或許也只能博取文青的鍾情,於此中這部電影徒有其表的對時代風貌的還原,卻忽視忘記了對一個小鎮人情意蘊的重現,以此所塑造的人物又哪來的什麼真情實感能使其乘風而起?

那麼在情感空洞,人物失敗的境況下,不再只是刻意突顯文藝強調的《乘風破浪》是否能博人一笑?逗人發笑其實並非一件難事,但如此作品所產生的笑意自然不可能是什麼笑中帶淚的動情,大量浮誇惡搞情節的東拼西湊,從彭於晏“鄉村蝙蝠俠”的出場,便已然可見其做作兒戲的思路,整部電影幾乎從頭至尾都是這種小聰明式笑點所的拼湊,而並沒有一部真正出色的喜劇當為人所驚豔的驚濤駭浪。

對舊有時光的回望,並無法真正觸碰以時代的脈搏,預以真情的勾勒,又奈何於那七拼八湊的段子,電影所乘之風,所破之浪的虛無,將一個中肯的構思跌為了平庸。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