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資料由黃亦強整理發佈
電影:薩利機長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編劇:Todd /Komarnicki /
主要演員:湯姆·漢克斯 /艾倫·艾克哈特 /
上映日期:2016年9月9日(美國)
劇情簡介
2009年1月15日,前美國空軍飛行員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湯姆·漢克斯飾)執飛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飛往北卡羅來納州。這架空中客車A320-214飛機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具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切斯利·薩倫伯格確認無法到達任何附近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最後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生還,薩利機長成為最大的英雄。
獲得獎項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7)
-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 阿蘭·羅伯特·默里 / Bub Asman
,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2017)
- 最佳外語片
,第15屆美國視覺效果協會獎 (2017)
- 最佳電影輔助視覺效果(提名)
,第53屆美國聲音效果協會獎 (2017)
- 真人電影最佳音效(提名)
,第88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2016)
- 年度佳片(提名)
,第22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6)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男主角(提名) 湯姆·漢克斯
-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托德·考馬爾尼基
- 最佳剪輯(提名)
,第41屆美國電影學會獎 (2016)
- 年度佳片
,第20屆好萊塢電影獎 (2016)
- 年度男主角 湯姆·漢克斯
,第15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6)
- 最佳剪輯(提名) Blu Murray
影評
2016-12-14 | 朧月夜
美國電影工業簡直就是「英雄」生產流水線,從漫畫人物到真實人物,重視生命個體的美國英雄主義無處不在。這也造就了美國電影獨特的英雄文化。從這一方面來看《薩利機長》和《血戰鋼鋸嶺》會有更多值得感動的地方,他們身上綻放的人性光輝,絕對是碗回味無窮的好雞湯。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英雄所見略同。兩部風格、故事大相徑庭的電影,卻在思想核心的問題上出現了神同步——信仰,一個信仰的是職業精神,一個信仰着宗教,忠貞不渝、矢志不變。他們都是創造神跡的人:水上迫降對於航空飛機來說無異於自殺,然而155個生命得以倖存;隻身在刀槍肆意的戰場上挽救75條生命,更是令人目瞪口呆。這就是好萊塢告訴要每一個懷揣英雄夢的赤子的,創造奇蹟的正確方式。
幾年前,老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已呈疲態,儘管雞湯的味兒依然濃,卻因難以突破原有的套路而顯得乏善可陳。當觀眾以為他再拿不出好作品時,他卻獨闢蹊徑選擇了一個美國眾人皆知,卻不好表現的真實事件為題材搗騰出一部受到各方追捧的好電影。
2009年1月15日下午15時26分起航的AWEI549號航班受到鳥擊迫降哈德遜河的事件儘管震驚美國,但是整個過程不過10分鐘左右,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做出如此冒險的重大抉擇也僅用了208秒。不管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情況有多麼複雜,要想把它當做電影題材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按照常規敘事,機長、乘客、空姐、天氣,飛行前的鋪墊會是影片的幾大焦點元素,故事將伴隨着緊張、激烈的事故現場,感人肺腑的救人場面來歌頌英雄,大概觀眾在銀幕前看到的戲碼就變成了無數閃回、重複的畫面。對於90分鐘的時長而言,足夠讓觀眾對它產生厭惡。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聰明的地方在於打破線性敘事的方式講故事,他有一位了不起的編劇,給他寫了一個時下流行的多線敘事的好劇本。從事故發生後,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介入調查着手,用反英雄、質疑英雄的方式,不斷向公眾的判斷發出挑戰,也讓擁有42年飛行史的薩利不得不懷疑自己,真的沒有犯錯嗎?
與劇本契合度極高的是老伊斯特伍德的表達方式,態度客觀冷靜、畫面簡潔乾淨。觀眾很難在鏡頭前找到導演的思想,他們所看到的只是用攝影機記錄下的情況。在一次次懷疑、自我懷疑的衝突之後,被挖掘的真相變得更加擲地有聲。薩利的英雄形象也隨之更加高大偉岸。
與伊斯特伍德的客觀相反,梅爾·吉布森這麼多年來,依舊是個多情郎。《血戰鋼鋸嶺》中,經典的兩段式敘事。前半段羅曼蒂克的狗糧灑的無處不在,而後半段的血肉橫飛可謂慘不忍睹。老吉布森利用美好與醜惡、堅強與脆弱等極致的反差、極致的衝突來塑造多斯其人。他的鏡頭下,這個始終不肯拿槍的戰士,在經過純真的生活和誤解帶來的傷害之後,用信念證明自己是一個堅強、勇敢,甚至偉大的人。
觀眾透過這部影片很容易回憶起當年那部紅極一時的經典名作《勇敢的心》,也很容易想起他的《耶穌受難記》和《啟示錄》里的血淋淋的殘酷。在電影里,吉布森是個多情的人,不僅對女人多情,對男人也同樣多情。在他塑造的「多斯」身上,觀眾能看到梅爾·吉布森對人物的感性的認識,以及對戰爭殘酷性的思辨嗎,就如同當年拍攝的其他影片一樣。
有人說,梅爾·吉布森的煽情總是太過,以至於煽情變成矯情,真的也像是假的。也有些人熱衷於吉布森這派老套的風格,能在電影院里哭得稀里嘩啦。《血戰鋼鋸嶺》這部作品和《薩利機長》一樣,是真實事件改編,並且在美國引起過不小的影響。而兩部影片幾乎同時在中國大陸上映,巨大的反差很容易造成觀眾對於吉布森這種戲劇化表達的質疑。
真實事件改編是不是只應該用紀實的方式詮釋,戲劇性帶給觀眾帶來怎樣的體驗,吉布森對這部電影的期望又是什麼?吉布森喜歡殘酷的題材,但是在他血腥的鏡頭裡又總帶有柔軟的部分。所以,你能在他的電影里看到強烈的情感和情緒,吉布森的電影從來都是專屬個人感性的認知和喜好,堅持着自己不願妥協。
好萊塢創造的英雄,都是對世界、對家人、對國家有着強烈責任心和感性認識的,不敢規則出牌的「頑童」。薩利機長如此,多斯也是如此。他們都是美國主流認知里標準英雄的「經典形象」,只不過伊斯特伍德讓觀眾看到的是純粹的薩利機長的風采,梅爾·吉布森是透過多斯其人,讓觀眾看到的是自己的風采。如果非要論高低,老伊斯特伍德的境界固然高一點,但是論水準,兩人不相上下。
但是,成就二人的,真正光芒四射的還是美國人對人類生命個體的無與倫比的熱愛和重視,電影也好、文學也罷,甚至漫畫、娛樂都恨不能將打造英雄、熱愛人類當做第一要旨。在如此價值觀環境里誕生的影片,風格大不同,核心卻四號不變。《薩利機長》和《血戰鋼鋸嶺》就是最好的證明。
2016-12-13 | 夢裡詩書
一場成功的迫降挽救了飛機上所有的生命,這樣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會錯以《薩利機長》是一部傳統的美式英雄之作,但這部電影卻恰恰劍走偏鋒的另闢蹊徑,透過反英雄主義的人文關懷,構築了電影尤為深刻的內在縱深。
電影將目光聚焦於一起成功的飛機迫降事件上,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的一架飛機在起飛不久便意外撞鳥,導致雙發動機同時停工,失去動力的飛機可謂是命懸一刻,主人公薩利機長並沒有聽從航空塔台的命令將飛機返回機場,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將飛機迫降於了紐約哈德遜河上,且未造成一人死亡,於此薩利機長也成為了當時紅極一時的美國英雄。
《薩利機長》的畫龍點睛之筆在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位年過耄耋的好萊塢金牌導演,將一個發生在現實中再為傳統不過的美式英雄故事跳出了套路的桎梏,並沒有單一的用這件已然家喻戶曉的真實事件來構築電影的張力,而是用平實內斂的鏡頭對準了事件發生後薩利一面短時間內難以走出這起事件的陰影,一面還要因為其並沒有聽從航空塔台的命令將飛機返回機場迫降,而將其選擇迫降在了水上,面對審查委員會的質詢,且根據事後審查委員會所謂的科學演算,飛機當時完全有能力飛回機場,成功降落。
這個時候的薩利所要面對的問題已然不再僅是自身難以走出陰影那麼簡單,而更是自己一意孤行將飛機迫降水上後,所要承擔的後果,甚至如正如審查委員會所說,自己可能才是將乘客置於險境的罪魁禍首,這樣的壓力相信無論換了誰都能以承受,而此時電影也用對過往的閃回倒敘和薩里的幻覺噩夢,將主人公此時的心靈世界淋漓盡致的給予了呈現,以此所締結的反英雄主義情懷,使這部着點英雄人物的電影顯得如此不同。
在電影最後的聽證會上,薩利用35秒的本能反映時間來證明了自己決策的正確,這個時候電影也才是真正點出了自己的核心觀點——人的價值,當面對突發情況的時候,人不可能如同機器一般馬上做出最為精準的反饋,但此時對於一架失去動力行將墜毀的飛機來說,每一秒又都顯得如此珍貴,而薩利用自己數十年的飛行經驗所做出的決定,才是成功挽救這場災難發生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此在來回看電影前篇的種種鋪墊,其實都是為了在最後一刻來形成這一強烈的人文思考。
從形式上來看,《薩利機長》是一部反英雄電影,但從內在來說,這又是一部尤為主旋律的美式佳作,因為美國電影的核心價值觀本從來就不是去塑造英雄,而是透過英雄,着點於個人價值的體現,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這位好萊塢老將儼然繞過了這個邏輯,用極具人文關懷的另一角度,詮釋了何為個人價值的真諦。
2016-12-10 | 史歌
前腳看完一部真人真事戰爭紀實,立馬又來一個同為真人改編的新聞紀實,還都是擅長戰爭片的老牌導演執導。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沿用老派敘事風格直面英雄事迹進行時,而後者則選取英雄行為後續風波視角。當然連超級英雄電影都在探討英雄造成的社會影響,本片於此切入也談不上新鮮,畢竟真事本身引起廣泛關注的也是後續一系列調查行為引發的薩利到底是英雄還是騙子的爭論。
事件本身已沒有過多講述的價值,電影的還原度很高,全過程都得以展現包括薩利機長事後的心理創傷以及交管部門的調查與質疑。但是電影為了構造足夠的戲劇性,卻把有關部門設置在了薩利機長完全的對立面,少了繁瑣細緻的流程,多了針鋒相對、咄咄逼人,只保留他們理性嚴謹一面,缺乏感性表現。要知道真實的調查人員的種種質疑與詢問都合情合理、仔細而全面、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性,並非刻意抓住小辮子不放。特別是電影最後聽證會一場戲中的在線模擬,真實情況中早就考慮了機長的決策時間,卻不是電影里後來才考慮進去從而被薩利打了個措手不及。
然而不管做出多少改編,影片都如實反映了各個角色在其崗位上的恪盡職守。管理部門的窮追不捨、調查取證、開聽證會、反覆模擬,雖然很多人會覺得他們討厭、可惡、誠心和機長過不去,但這正是他們職責所在。這些部門的監管和查證確保了未來空難事故能夠儘可能降低,他們要排查一切可能的人為因素與客觀條件,減少飛行員的莽撞行為,畢竟從常識可知,迫降在機場的成功率遠比迫降水面高。迫降後警察部門和警衛隊的搜救人員迅速到位,以驚人的速度救出乘客與機組人員,無人遇難,這又是一次教科書級別的示範。其實最令筆者感動的是,薩利機長獲救後短暫與家人報平安,然後就反覆確認乘客數量,還強烈要求工會的人幫他確認。多麼平凡而真實的細節,卻是一個比救人還要偉大的舉動。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一部電影顯得虛假,恰恰是因為影片中的角色不講人話、不幹人事,沒有現實中會出現的真實反應,只剩下迎合領導階層或者滿口假大空。電影都是假的,但如何讓觀眾感受到電影的真實,只有從這些細節做文章。
這部薩利機長在敘事上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由於出事的過程只有208秒,也很難用整部電影的時間去記錄全過程,索性就把它打碎。大家想看的哈德遜河奇蹟卻成為了影片的配色,散落於影片的各個角落,一點一點拼湊成一幅完整畫面。想看一部空難片的觀眾可能會大失所望,雖然影片是IMAX攝影機拍攝,並以全畫幅的形式呈現,但他們會發現影片竟然把大量篇幅放在了事件後續風波。本片不是一部驚心動魄的災難電影。這樣做的目的興許是為了構造一個反英雄的語境,或者說揭穿所謂英雄的真實面目
美化英雄的電影我們已經看的太多,大多帶有几絲理想主義色彩,通過宣揚英雄來傳播人人都能成為英雄的理念,但始終給人一種英雄都是被命運選擇的感覺,倒不太會教人真的相信即使是平凡如自己也有朝一日能成為英雄。但本片這種質疑英雄、揭穿表象下英雄的真實心理與行為動機電影,看似在反英雄,卻讓人真切感受到那些創造奇蹟的英雄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平凡的生命,和你我一樣並沒有什麼特別。這樣欲揚先抑恰能達到更好的宣傳英雄主義的效果。故本片的反英雄又不是如迷霧般徹頭徹尾,更像是在說反話,其實仍舊在宣傳美式價值觀。
這就是一部徹徹底底的美國主旋律電影。
(史歌出品,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史歌
2016年12月9日
2016-12-10 | 鮮有廢客
另一個理由則是事件太大,太沉重,線性敘事只會顯得「偉光正」,而沒有其他的味道,所以它選擇多種敘事筆觸,比如伊斯特伍德最新的傳記電影——《薩利機長》。
近十幾年,每一兩年一部電影的速度,並沒有讓老爺子的作品品質不佳,相反,基本每一部都很耐看,有味道,而經常做真實事件改變電影的伊斯特伍德,更是喜歡在這類電影中加上淡淡的愁緒。
僅僅96分鐘的《薩利機長》試圖講述一個在2009年發生的危機事件,155名乘客全部安全生還,在機長薩利的沉着駕駛下,讓這次危機變成從未如此成功的飛機水上迫降事件。
和很多英雄傳記片或者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不是在講述顯而易見的榮耀,而是剖析當代英雄的困頓。
夢境災難開始,輿論讚譽和行業內質疑夾雜,真正的飛機迫降事件,卻在電影開始後的第26分鐘才開始補敘,而影片在這塊地方處理,更是惜墨如命,僅僅十來分鐘便戛然而止。
之後雖然對後續事件又花了20分鐘來加以鋪展,但是並沒有深入下去,彷彿讓觀眾覺得這次災難相當普通,同樣在2009年的真實事件中,整個救援隊也只是花了二十多分鐘就將155人全部救出。
但是事件真是如此嗎?大大相反,伊斯特伍德這樣展示主體事件,為得就是讓觀眾,和質疑薩利行為的官員感同身受,因為人員全部救出,因為無人受重傷,因為救援發生迅速,所以我們就能覺得機長薩利的貢獻不值一提,甚至還可以質疑他行為失誤嗎?
片中多次表現審查人員的質疑理據:充分的電腦模擬、嚴謹的發動機數據、甚至還有片尾專業機長和副駕駛的實際操作,在他們看來,被公眾追捧的薩利機長其實可能是個騙子。
熟知伊斯特伍德生平的影迷都知道,他一開始的成名即是拍攝西部片,飾演西部牛仔,而之後他數部的導演作品也都有後西部電影的情懷,難以避免的是,本片在薩利數次的街跑,眺望城市時,他也成為了一個「城市牛仔」。
英雄老牛仔在現代科技下依然成立嗎?說到底,本片可能是在講述這個令人尷尬的論題。
一直跑步的漢克斯不再是勵志的阿甘了,他開始成為薄薄日暮下美國的老牌英雄,當一個信仰被科技隨時侵略的當下,伴隨信仰本身而來的「英雄」自然成為被窺視和質疑的對象。
片中出現了兩個事件外的片段,一個是薩利剛開始學飛行時的樣子,一個是他在駕駛戰鬥機遭遇故障的時候,這些片段有何意義呢?
好片子和一般片子的區別是:好片子有餘味;好導演和平庸導演的區別是:好導演在拍「人」。而這部片子雖然講述的是薩利在2009年的一次迫降事件,但是它並沒有停留在此,而是延伸出去,試圖剖析薩利行為模式的原因。
片子最後在聽證會中自然結束,而整場聽證會,只要兩個部分,一個是審查方播放事先排練數次的模擬視頻,一個是薩利在說出「人」的因素後,審查方再次播放的兩段模擬。
貫穿全片的一個核心問題其實就是薩利內心的矛盾:自己到底是個英雄,還是一個不稱職的機長?而當第二段模擬播出之後,問題已經有了答案,所以他和副駕駛傑夫就激動的走出聽證會,去外面透透氣,這一刻,他真正的釋然了。
而片尾播出的幾段現實人物採訪,更像是一次舒心的回顧,當我們看完全片之後,可能才發現這部電影的獨特性,那就是它雖然講述了一次災難事件,但是和眾多災難電影不同的是,故事的結局並不是悲劇。
「複雜的情緒」應該是這個事件改編成電影最困難的地方,老爺子讓觀眾享受到得,也正是一次複雜的觀感,短短100分鐘不到的片子,我們看到了什麼?一個恪盡職責,沒有高帽子,只是守本分的白鬍子爺爺——薩利·薩倫伯格。
本文首發於:「銳影vanguard」
約稿或轉載請加微信:「X1095283911」
2016-12-09 | 冷子墨
我們祈禱着,渴望能夠有奇蹟的發生。
2009年1月15日,「哈德遜河上的奇蹟」事件震驚全球。機長薩利·索倫博格駕駛的飛機引擎在空中遭受鳥擊而失靈,他當機立斷,迫降在哈德遜河面上,挽救了機上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生命。
《薩利機長》便是根據這一真實事件進行改編的。
作為一部傳記類型的劇情片,本片的剪輯手法有些與眾不同。
本片前一個小時,都在略顯沉悶的「事故調查」中進行。但卻很巧妙地穿插了兩段「墜機」與部分迫降時的場景。
開頭不到20分鐘的時間裏穿插了兩段「墜機」,這樣的運用着實巧妙。似真是假的「墜機」不僅讓整個故事疑雲驟升,更反映了當時薩利機長內心中的壓抑與後怕。
部分迫降成功的畫面、薩利當機立斷的表現卻又與事後他的後怕形成強烈反差,這樣的氛圍讓人不禁生疑:難道這件事不該是皆大歡喜嗎?
與前面一個小時氣氛壓抑的「事故調查」相比,後面的聽證會則是全片的高潮部分。
之前的調查組咄咄相逼,死死抓着「航班可以成功迫降機場」的結果質疑薩利機長。如此形勢,讓人有種憤慨:憑什麼這樣對待我們的英雄?就算成功了也是錯的嗎!?
針鋒相對之下,原本一直處於下風的薩利在會上幡然反擊。模擬迫降的失敗與當時迫降內的駕駛艙對話的公布,薩利的個人形象驟然放大。
伴隨着的是,觀眾同樣被壓抑了一個小時的心情驟然釋放,狠狠地鬆了一口氣。
當這個時代下,無數超級英雄風靡的世界,一位平凡卻又非凡的平民英雄顯得尤為珍貴。恰如電影里旁人所說的那樣,這個冬天唯有這件事令人感到振奮。
影帝湯姆·漢克斯不僅神似薩利機長,更將一個身處風暴漩渦之中的平民英雄演繹得如此深刻。遭受外界質疑時他內心是何等壓抑,酒吧里拿着他的名字做雞尾酒調侃的人,多少次夢中驚醒那生死攸關的208秒,人人都稱他是英雄,卻不知英雄背後的無助。
聽證會的反擊和誠懇,又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真正的能量,一位充滿了機智果斷與謙卑誠懇的平民英雄是如此令人敬佩。也正因如此,我們能看見人們是多麼熱愛這位英雄,司機的憤憤不平、酒店經理充滿感激的擁抱,又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是多麼需要英雄,是多麼熱愛英雄。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與湯姆·漢克斯聯手給我們帶來了一位不被理解、卻堅守本心的平民英雄,從他的身上令人反思、令人敬佩。
2016-12-09 | 鐵任
老驥伏櫪,影片題材也幫忙,薩利船長的1549號航班事件,自帶奧斯卡幾大吸金元素,紀實色彩的傳記,演技強大的男主角,另外還有個人與機構對抗的戲劇衝突,處處都是燃點,不出意外的話,老爺子今天至少能享受到一些非常體面的提名,除非,突然冒出幾部不敬老的後起之秀。
從事件發生後,薩利機長的精神還處於壓力緊崩的狀態,精神還略有恍惚,從開篇不存在的飛機衝擊紐約的鏡頭,以及他在聽證眾前,流露出的懷疑與不自信,這些情節與閃回的事件過程交替進行,一邊是人物描寫,一邊是事件閃回,在波瀾不驚中醞釀著懸念。
懸念主要來自兩個矛盾衝突,一個是薩利為什麼被懷疑,薩利成功的解救了155位乘客,對於獲救者和全美國來說,他都是英雄,審查委員會卻質疑他的判斷,試圖證明了他犯了「草菅人命」的錯誤。
看似挺氣人的一件事,其實並不殘酷,也不犀利,老爺子是兩邊各賞一朵小紅花。薩利為了乘客的安全,做出了自己的判斷,結果即正確,得到了民心;審查委員秉公進行,不顧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非要調查出一個真相,正直無私的國家形象,對美國有關部門來說是一次有效的正面宣傳。
最後的結果在激動人心的情節中達到了正確的高潮,薩利用人腦做出反應所必須的35秒來推翻了電腦模擬的結果,證明了人腦大過電腦。本來是兩敗俱傷的一場聽證,卻變成了雙贏的結果,這也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結果,希望也是奧斯卡評委們所喜歡的敘事方式。
據說,當初審查人員當初並沒有電影里演的這麼苛刻,只是例行程序,也沒有出現所謂35秒這個非常戲劇化的逆轉,那只是為了劇情需要增加的內容,薩利作為機長,一定是有權利在特殊情況下做出判斷的,讓電腦模擬來決定正確的應急辦法本身就是扯談,谷歌的機械人可以戰勝圍棋冠軍,但你敢把決定人命的開關交到它手上嗎?電腦越先進就越可怕,這才是定律。
另一個矛盾沖則是事件本身的,從薩利機長和副機長像往常一樣登上飛機,事故發生,短短的幾分種內,他駕着飛機降落在哈德遜河長,機長、工作人員組織乘客站在機翼上等待救援,整個過程沒有什麼現代災難片常用的視覺衝擊,卻一樣產生了很強的震撼效果,畢竟有一個真實的事例擺在前面,整體氛圍的莊重,每個細節的呈現,都扣人心弦。
講科學的話,飛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人類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對傷痛,巴甲沙佩科恩斯俱樂部失事讓無數喜歡足球的人心碎,和1549號航班一樣出現了燃料不夠的問題,真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重演,世界上再多一些薩利機長的故事。
比較感動的是,《薩利機長》和《血戰鋼鋸嶺》近斯都在內地公映了,雖然比美國人看得晚,畢竟還不是太晚,想想前兩年,《國王的演講》《達拉斯買傢俱樂部》《荒野獵人》都是讓人等到花兒都謝了,才姍姍來遲,完全跟不上節奏,今年,引進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改善,好事。
_______________end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鐵任,自媒體人,如需轉載請一定註明出處,個人微信:renleyuan1841
2016-12-09 | 娛評天下
天災還不夠,接下來「人禍」繼續折磨着這位老機長。
調查組的層層盤問、步步緊逼,將影片引入更為緊張的節奏。
於是圍繞着這場緊急迫降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故事緩緩鋪陳,導演以極其克制的鏡頭語言,真實的還原了這場「最著名的成功迫降案例——哈德遜河奇蹟」,155條鮮活的生命,在薩利機長208秒的冷靜判斷、準確抉擇下得以生還。
於是危機解除的第一時間,薩利機長被捧為英雄,但接踵而來的除了民眾的崇拜,還有調查方以及媒體的各種數據、各種分析、各種調查。
一個人,明明做了一件可歌可泣的壯舉,卻要被質疑?!
這種壓抑的氣氛直至聽審會上才得以疏解,薩利機長的精彩發言將影片推向高潮。
尤其欣賞薩利那句精準的反擊:你們想找人為的錯誤,就應該把人的因素也考慮進去!
口口聲聲說什麼數據參數?言之鑿鑿說什麼模擬飛行?
那只是一種應然的理想狀態,不是危機本身!
模擬飛機駕駛員在進行測試前明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故,被告知了安全的飛行路線,且反覆訓練多達17次;而薩利機長卻毫不知情,事前沒人告訴他會發生什麼、該怎麼做,也沒經過訓練,如此極端的突發情況下,能快速做出最有利於乘客的選擇就已經相當不易了!
所以所謂的高科技,不過是一些冷冰冰的數字,完全沒有考到人!
而薩利機長在做出決定時以及飛機迫降於水面後最關注的就是那155名乘客!
在生命面前,薩利機長豐富的經驗、職業的操守、精準的判斷、果斷的選擇都遠勝這些數據!
事實證明,調查組加上「面對危難時人的反應為35秒」之後,一切的模擬結果全變了,飛機根本不可能飛回幾場,薩利選擇迫降於水面是正確的!
而隨後調查組公布的薩利機長在面臨危機時的現場錄音更是印證了這一事實——薩利以及副機長在緊急關頭,恪盡職守,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正像薩利所說:我為我們感到自豪!
整部電影一波三折,從最初對於調查結果的擔憂,到事故重現時的緊張,再到薩利被捧為英雄,而後又被質疑,最終薩利機長以其專業的素養、強大的內心贏得尊重與信任……導演沒有刻意強調視覺效果,沒有將重點放在大場面的渲染上,而是緊緊抓住「薩利機長」這個核心,將視角牢牢的鎖定在「人性」這個點,通過真實事件本身的張力和反轉,讓觀眾最終感受到來自於「心靈的震撼」,而不是感官的刺激。
尤其是結尾處,現實中的薩利機長與155名倖存者重聚在飛機旁,那場面特別感人,也意味深長!
原本是飛行史一次重大事件,落腳點卻在人的身上,這一點特別高明!
電影、文學乃至一切文藝作品,故事很重要,但最終要表現的還是故事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