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電影, 科幻電影

黃亦強:《降临》

此資料由整理發佈

電影:降臨

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

編劇:埃里克·海瑟爾 /

主要演員:傑瑞米·雷納 /艾米·亞當斯 /福里斯特·惠特克 /邁克爾·斯圖巴 /

上映日期:2016年11月11日(美國)

劇情簡介

 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現了十二架貝殼狀的不明飛行物,懸浮在十二個不同的國家的上空,外星人向人類發出了訊號,但人類卻並不能夠解讀。美國軍方找到了語言學家露易絲·班克斯(艾米·亞當斯飾)和物理學家伊恩·唐納利(傑瑞米·雷納飾),希望兩人能夠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語言之謎。經過數次的接觸,露易絲髮現外星人使用了一種極為特殊的圓環狀的文字,並逐漸了解了其中的奧妙。由於一直無法確定外星人來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國、俄羅斯等四國決定對外星人發起進攻,美方亦決定放棄研究將全部人員撤離,在這個節骨眼上,露易絲終於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圖。


獲得獎項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7)

  • 最佳影片(提名) 亞倫·萊德 / 大衛·林德 / 丹·列文 / 肖恩·利維
  • 最佳導演(提名) 丹尼斯·維倫紐瓦
  •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埃里克·海瑟爾
  • 最佳剪輯(提名) 喬·沃克
  • 最佳攝影(提名) 布拉福德·楊
  • 最佳混音(提名) Bernard Gariépy Strobl / Claude La Haye
  • 最佳音效剪輯 西爾萬·貝爾馬爾
  •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Patrice Vermette / Paul Hotte

,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6)

  • 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 (提名)

,第74屆金球獎  (2017)

  • 電影類 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艾米·亞當斯
  •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7)

  • 電影獎 最佳影片(提名)
  • 電影獎 最佳導演(提名) 丹尼斯·維倫紐瓦
  • 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 艾米·亞當斯
  • 電影獎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 電影獎 最佳攝影(提名)
  • 電影獎 最佳剪輯(提名)
  • 電影獎 最佳特殊視覺效果(提名)
  • 電影獎 最佳原創音樂(提名)
  • 電影獎 最佳音效

,第69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7)

  • 最佳電影導演(提名) 丹尼斯·維倫紐瓦

,第23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7)

  • 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提名) 艾米·亞當斯

,第69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2017)

  • 電影獎 最佳改編劇本 特德·姜 / 埃里克·海瑟爾

,第28屆美國製片人工會獎  (2017)

  • 最佳電影製片人獎(提名)

,第31屆美國攝影協會獎  (2017)

  • 電影長片最佳攝影(提名) 布拉福德·楊

,第67屆美國剪輯工會獎  (2017)

  • 劇情片最佳剪輯

,第21屆美國藝術指導工會獎  (2017)

  • 電影獎 最佳幻想電影藝術指導(提名)

,第88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2016)

  • 最佳女主角 艾米·亞當斯
  • 年度佳片(提名)

,第22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6)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導演(提名) 丹尼斯·維倫紐瓦
  • 最佳女主角(提名) 艾米·亞當斯
  • 最佳改編劇本 埃里克·海瑟爾
  • 最佳攝影(提名)
  • 最佳剪輯(提名)
  •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 最佳配樂(提名)
  • 最佳音效(提名)
  •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 最佳科幻/恐怖片

,第41屆美國電影學會獎  (2016)

  • 年度佳片

,第15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6)

  • 最佳影片(提名)
  • 最佳導演(提名) 丹尼斯·維倫紐瓦
  • 最佳女主角(提名) 艾米·亞當斯
  • 最佳改編劇本 埃里克·海瑟爾
  • 最佳攝影(提名)
  • 最佳剪輯(提名) Joe Walker
  •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37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2017)

  • 年度女主角(提名) 艾米·亞當斯

影評

2017-01-25 |

文/夢裡詩書

以12艘神秘外星飛船降臨地球為引的展開,《降臨》所一展的卻並非再是何般外星人侵略地球的套路,根據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短篇科幻小說《你一生的故事》的改編,賦予了這部作品以新穎的視角,那用語言的魅力所勾勒的劇情,對時間與生命的探尋,成為了電影獨具匠心的亮點所在。

好的科幻電影其實無外乎就是兩類,而這兩類尤為典型的例子,一種是外如《環太平洋》那般用嘆為觀止的電影特效博人眼球,另一種則是內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般幾乎不需要任何特效的佐理,卻仍舊會被那驚艷的科幻故事為之嘆服。而《降臨》則更像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部作品,它既有着面對外星飛船降臨地球好萊塢特效與世界格局的融入,也有着女主作為語言學家受雇政府,希望能同外星人溝通所誘發對生命時間的科幻構思,於此中特效在這部電影的體現,並非再是單一的視覺新奇,兼具詩意氣質的表達,使電影行雲流水的做到了內與外的交融。

這種尤為出色的電影表達,其實離不開丹尼斯·維倫紐瓦作為導演出色的節奏掌控,其實如若你看過《你一生的故事》,便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難改編的故事,這不僅在於電影要將原本只是一個短片小說的藍本,擴充到一部電影的長度,另一面原著中那種即在不同時空遊刃有餘,又能維繫住整個故事一氣呵成的劇情架構該如何轉化為電影,其實都是這部作品所面臨的挑戰,丹尼斯·維倫紐瓦雖然不能說完美的駕馭了這個小說,卻也將觀眾真切帶入到了這個科幻故事,讓人能去隨着電影懸疑的推進,主動的去思考,直到結局處對生命耐人尋味的審視。

當然這部電影雖有着能精於細節的吉光片羽,但其在整個大的世界格局營造上個人認為卻是非常失敗的,電影看似將中國置於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其實好萊塢導演編劇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含沙射影,不僅將中國設定成了一個以軍權為主導的霸權國家,還將自己粉飾成了遏制戰爭的和平大使,且在國家博弈的橋段上,讓人倍感幼稚,這種顛倒黑白,抬高自己,貶低他國所營造的張力,成為了這部作品在那出色的內容縱深之外最為失敗的地方。

拋開電影所暗藏的苟且格局不談,《降臨》確是一部能讓人眼前為之一亮的科幻之作,我們也更因大度的對那污濁的臆想一笑而過,只去看到詩和遠方便好。

(更多精彩內容或交流歡迎關注 新浪微博:夢裡詩書 微信公眾號:MLshishuD)

2017-01-23 |

由艾米.亞當斯和傑瑞米.雷納主演的科幻電影《降臨》,由丹尼斯.維綸紐瓦執導。這位演員出身的導演同時還是一名編劇,《焦土之城》和《迷情漩渦》就是他的作品。

《降臨》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講述了語言博士露易絲在與外星人七肢桶的接觸中,不僅學會了它們的語言,也由此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模式,獲得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並從容坦然面對、接受一切的故事。

不少人將《降臨》歸列為「燒腦」科幻片,但其實它並沒有那麼複雜,撇開其中的物理理論,它其它元素都很明了簡單。電影與小說相比,雖然各有所長,但整體來說依舊是小說勝過電影。在主幹情節上,電影對於小說的還原度很高。同時,為了電影本身的吸睛度,妥協地加入了一些增加衝突的細節來增加電影的戲劇性。那麼,電影和小說之間究竟有哪些區別?

一、氛圍:

小說不長,雖然很多人說是短篇,不過按照字數劃分,應該屬於中篇。姜峯楠用幾萬字勾勒了一個自由隨意、淡然從容的小世界。與外星人的接觸和「女兒的一生」同時進行,看起來分界明顯,其實卻是彼此關聯。前者是進行時,後者是預見中,許許多多的「你會」,對後者做着定語。

電影的氛圍則完全不同。十二艘「飛船」的降臨以及與外星人接觸前、初見面,充滿了緊張、懸念,配樂更是將這種氛圍提升到了極致。不過,有的觀眾並不喜歡如此——「好好一個科幻片,讓音樂弄成了驚悚片」。

與前半部分相比,謎底漸漸展開的後半部分,有一種後繼無力的疲乏與不足,但並過分。

二、情緒

我一直覺得電影像是小說的「前傳」。電影中,我們陪着主角經歷了迷茫、猶豫到明朗、從容的過程,而小說的開篇乃至通篇,都是從容坦然的。電影就像是露易絲「想開」之前的心理情緒。

這種情緒上的區別,依舊是與電影的整體氛圍相關。小說中的每個角色,都帶着幾分輕鬆。電影中的每個角色,卻大多時候都如繃緊了弦的弓。

比如小說中露易絲第一次與韋伯上校見面交談的片段,電影中雖然台詞不多,但氣氛緊張,從頭到尾都有一種緊迫和壓力。而小說中,單從露易絲這個角度,就用了「錄音模模糊糊的聽上去像是一條濕漉漉的狗正甩掉全身上下的水」、「我聳聳肩」、「我試着溫和的說服他」、「我忍住不笑」等動作和神態描寫。

三、人物

不少觀眾覺得傑瑞米.雷納扮演的伊恩在片中作用力不重,幾乎就是女主的「附屬品」。在小說中,伊恩這個角色叫「加里」,身份跟電影中一樣,性格則隨了整體氛圍,比電影中略微柔和活潑一些。

小說里,他提出了光線折射的行進原理模式,用費馬定理的最小時間定理來解讀外星人的語言和思維模式。

電影中並沒有這一部分,省略了「費馬定理」的解讀和滲析。甚至連在小說中佔了不少分量的「沃爾夫假說」,在電影中也縮短為幾句一帶而過的台詞。

長期學習一種語言,就會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電影和小說里的露易絲,都是因為在研究七肢桶語言的過程中,因為思維模式的改變,而獲得了預知未來的能力。

與電影中的露易絲相比,小說中的她更加淡定鎮靜。全篇的她,幾乎都是電影最后里的那種狀態。

四、外星人七肢桶

電影中翻譯的是「七爪怪」,不過,小說里也這麼說過。

電影中的七肢桶樣子很像一隻七爪章魚,單從形象上來說,與以往的科幻電影中的外星人並沒有明顯改變和突破。小說里的「七肢桶」,在文字的描述下比電影中的更加形象具體。

「它看上去就像七條交叉的肢支起的一個桶。呈中心對稱狀,任一條肢都可當作手臂或是腿。」

「七隻無眼皮的眼睛環繞在七抓怪身體的頂端……它是否轉了身我們無從得知,這怪異而合乎邏輯,因為每邊都有眼睛,每個方向都可稱為前方。」

小說里七肢桶的形象塑造,是契合著它們的思維模式的。一個圓、眼睛布滿身體周圍、每個方向都是前方,所以開始是結束,結束也可以是開始。像佛家的「三心不可得」。

在我們的概念里,時間是以「過去、現在、未來」來分界的,我們的思維是順序前進或者倒退,是在一條線上的。我們需要去尋找、去發現、去驗證,而七肢桶它們,看到的則是全部,從頭到尾,直達目的。

五、講述方式

小說是順序講述方式,起點就是兩個人相愛之後,孩子未出生之前,一個有着月光的夜晚。整個故事,就像露易絲坐在那裡的一幕回憶。

「最終,從現在起的許多年後,我會失去你的父親,也會失去你。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的歸宿,我按着它去選擇我人生的路線。但我是在極度歡愉中工作着,還是痛苦中?我會達到最小化,還是最大化?

我正想着這個問題,你父親問我:「你想要個寶寶嗎?」我笑着答道:「是的。」我展開他圍繞着我的手,我們手拉手,走了進去,去做愛,創造了你。」

而電影採取的則是倒敘的方式,這可能也是很多觀眾沒看懂的原因之一。開篇便是母女的相處乃至死別,當後面的情節出現,很容易會被當成是延續。認為之後發生的一切,都是露易絲女兒死後才發生的。這就是我們習慣的「線性思維」。

事實上,真正發生的一切,是從飛船降臨開始。電影之中的那些插入片段,並不是露易絲的回憶,而是她的預見。

《降臨》這個名字,貼合的是電影的氛圍;《你一生的故事》,則是小說自由溫潤的風格和感覺。電影中七肢桶的「圓圈語言」,據說是電影主創們自創的。總體來說,這是一部比較用心的電影,很值得一看!

2017-01-22 |

最開始聽說這部影片是因為有人引用了一句亞瑟·克拉克的話:「你看懂了的話,那是我的錯!」(百度後知道此人是個科幻作家,代表作《2001太空漫遊》)雖然原作者的話並不是直接評論這部電影,但是只要稍微翻看一下國外媒體對於本片的評價,就會發現引用這句話也不算是什麼了不起的大詞。

《降臨》上映不久之後就包攬了各大獎項提名,評委為此鼓掌都快把巴掌拍爛了。上一部獲得這樣好評的影片還是《星際穿越》。但是從國外各大評分網站的數據上看,《降臨》不僅逼平了《星際穿越》,甚至已經成功的將《星際穿越》拍死在了沙灘上。無論是爛番茄網還是IMDB評分,前者都稍稍領先。但是在豆瓣上,《星際穿越》以9.1分的高分進行TOP250影片榜單,而《降臨》目前的分數還沒有破8,估計在這個戰場上,超越是無望了。

這樣的差距跟兩部影片類型不無關係,雖然同屬科幻片,但是兩部影片的差別不小。《星際穿越》雖然用到了很多的科幻術語,但在敘事結構上還是比較便於理解的線性敘事,只不過留了幾個大包袱到最後抖出來。但是《降臨》無論是在敘事方式上還是傳遞的內核上,都比《星際》更加燒腦。這或許也就導致一部分觀眾在影院里昏昏欲睡,興趣索然了。

簡單來說,《降臨》講的就是一個與外星人第三類接觸的故事。不像《獨立日》和《世界之戰》,這裏面沒有太多舞刀弄槍的畫面,想挑唆着打仗的中國同胞最後還被女主給懟回去了……這裡的外星人形象也與眾不同,這種被稱為「七肢桶」的生物,七個觸手難辨手腳,影片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沒有展現出全貌,只是以玻璃後面的大觸手出現。他們使用的奇特的文字,反而是影片的重點。導演的高明之處在於,從接觸到外星人一開始,觀眾就跟露易絲一起在面對這個難題。第一次接觸到外星人文字的時候,我們和露易絲一起被水墨畫一般的圓形象形文字所深深震撼。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我們也和露易絲一起感受學習到這種新的語言給她帶來的種種變化。在整部影片當中,觀眾一直是處在一個一起解讀的角色中,而非上帝視角去審視全局。

有意思的是,露易絲恰恰是因為這樣的探尋經歷,有了一種近似於「上帝視角」的能力,即可以不受時間線性的束縛,去查看未來時間點的能力。有些人把這種能力成為預知未來的能力,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因為嚴謹的來說,露易絲只是能看到未來發生的事情,但是卻沒有辦法去對其進行改變。就好像是一本寫好的書,所有的內容都已經定稿。地球人只能按照一頁一頁閱讀的方式往下看,但是「七肢桶」卻能夠不受這種束縛,也就能跳着進行閱讀。

任何科幻作品,說到底都不是對外的探索,而是對內的審視。《降臨》用了一個更加高深的帽子,即語言對於一個人思維甚至說對於一個文明的影響。但是其核心仍舊是問了一個人類已經在思考的問題: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局,你會怎樣做?往大了講,露易絲通過這種能力,跟中國的官員用着有喜劇效果的蹩腳中文進行了通話,並且成功的拯救了世界危機。但是導演似乎更有興趣用露易絲個人的生活來探討這個問題.

從影片的一開始,露易絲的腦海中就有一個小女孩,隨着她逐步了解了「七肢桶」的語言,也漸漸明白這個就是她尚未出生的女兒。她甚至可以完整的看到自己之後的生活:與伊恩結婚,生下漢娜,看着丈夫離開自己,女兒患病死去。她為此產生過煩惱,引發過恐懼,但最終我們可以預見到她還是會按照這樣的軌跡走下去:接受與丈夫分離的現實,接受女兒離自己而去。

「七肢桶」作為一種可以跨越線性時間束縛的物種,他們的文字體系是一種具有寫意山水風格的圓環,這樣的設計別有深意。他們看透了自己的命運,所以提前3000年來到地球,幫助人類打破現有的認知束縛。因為他們知道,在3000年後,地球人也會這樣來拯救他們。對於他們來說,這些舉措本身就是一個畫圓的過程,雖然軌跡已定,但是過程仍有意義。他們或許知道要來幫助人類,但或許不會知道註定要遇上露易絲,註定要和她產生跨文明的交流。就像「七肢桶」的文字,雖然都是圈圈圓圓圈圈,但是每一個表達都有着不同的形象變化,在畫圓的變化中,產生了溝通,搭建了文明,甚至構建了跨越星系的合作。

這讓我想起對於時間維度的一種解讀。時間就好比是一條河流,有着自己既定的方向,你的所作所為,甚至是為了改變結果做的一些努力,頂多能在河流上擊起幾個漣漪,河流的方向不會發生任何改變。所以如果從現在開始,你能夠洞察到自己之後的生活,並且無法去改變,你的人生態度會發生改變嗎?你會放棄自己現在的追求嗎?你會重塑自己的三觀嗎?我不知道,也不確定自己會怎麼回答。不過影片的最後,露易絲透過重重的未來,將伊恩擁入懷中。那種眼神是不屬於一個處於愛情中的女人的,相反有一種超脫的冷靜。而我相信那不是一種無奈,而是一種釋然。

2017-01-21 |

人類最為複雜的情緒,除了面對愛情,可能就是來源於「未知」。

維倫紐瓦的《降臨》某種程度上說,只是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形勢下的科幻商業片,但是框架俗套,並不能一錘定音,即使它黑了中國,即使它嘲諷男權,即使它意淫世界大戰,也不能否定這部科幻片對於「未知」的深刻反思。

片子講述的是一位語言學家路易斯,在一次地外生命降臨地球時,憑藉著勇氣和智慧拯救世界的故事,這種人設,其實就算換到漫威、DC的爆米花電影中,也絲毫不違和,但是如果看過這部電影,便會知道,它其實在用一個倒敘和插敘的手法,講述了「知曉未來」給人帶來的震撼。

其實,對地外生物的未知,只會讓我們感到人類集體的恐懼,但,個人命運的未知卻和自己禍福尤關,換句話說:在集體中還可以混混沌沌,但是面對自己,卻還是不能裝糊塗,因為,日子,還是得過下去。《降臨》便是讓一個在面對人類存亡關頭的女人,選擇用自己的已知擺脫滅頂之災,從而走向一個新生的未來。

用淺焦畫面表達另一個時空,近景的柔焦運用,加上暖色打光,使得另一時空的路易斯宛如身處夢境,即使在這樣的時空中女兒終究去世,但是,對比於線性敘事的冷硬和恐懼,導演試圖營造另一種可能。在插敘時空中,路易斯找到生活的美好和痛苦,但是在正敘部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學究氣十足的專家,觀眾的疑問是逐步遞推的,在還沒有知曉插敘部分發生的真正時間點,我們只能想到:導演是在刻意抒情。

然而當敘事時序弄懂之後,從原來對於電影的困惑轉為對路易斯人生的唏噓不已,維倫紐瓦用科幻的形式對「知曉未來」這個命題做了一次新的討論,它試圖解決的一個宏大命題:當人們知道自己在未來將遭受痛苦時,她還能繼續選擇這條人生旅途嗎?這不僅僅是路易斯在最後對伊恩發出的疑問,也是導演對所有觀眾拋出的選擇困境。

的確,人生匆匆不過百年,得意之事會有,但失意之事更會有,人們都希望得意之事降臨,但是卻忘記了禍福相依,事事關聯,就如同女主可以擁有陪伴女兒的快樂,但是卻不得不面臨女兒早逝的痛苦,如果將這個問題展現在更多的人面前,得出的答案可能是:寧願逃避痛苦的人生,也不願承擔附帶的快樂。悲觀消極者如是而觀,但是卻忘記了生命如若不經受痛苦,又何知快樂,如果不懂悲歡,又何必度過人生?

所以當影片快要結束時,我們在淺焦畫面和時空交錯中,開始懷疑這部電影的類別了,它儘管是一部科幻題材的電影,但是探討的問題卻還是人類的溫情和選擇,做一種別樣的假設,如此,我們還會繼續生活下去嗎?將科幻電影做出這種層面的展示,很大程度上說,和「未來人」的命題逃不開。

2013年,《她》描述了未來人的城市孤獨感;2015年,《機械姬》講述了「智能人」的覺醒,而《降臨》作為一部以「個體人」為表現對象的電影,而不是像《地心引力》、《星際穿越》或者《火星救援》那樣的科幻大片,它找尋的已經不再是宏大的世界觀架構了,而是在探討,當人類擺脫目前的「前未來」狀態,進入到未來狀態時,會發生怎樣的效應,這是《降臨》的價值所在。

本片的質感上乘,它躲過了一票商業片的視覺亂炸,走的是內斂風格,為了突出神秘感,在對地外飛船、生物和語言上,都作出了合理的考量,非線性文字暗示了非線性思維,帶來的正是非線性時空,冷色調的環境渲染,封閉的艙內空間、以及出色的電影配樂,讓本片在形式上就高出了很多科幻題材的電影,至於內核方面的探討,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弱點和勇氣。

電影改編自華裔作家泰德·姜的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據看過小說的朋友說,電影的內涵不及小說,然而,文學改編成電影,本來就是一次冒險,假如使一個好故事在影像上表達出色、又能引人深思,這樣的作品又何嘗不值得褒獎呢?

2017-01-21 |

有些故事還是存在於小說里更好,像《你一生的故事》本來就是非常非常棒,充滿哲思與想像力,幾乎沒有硬傷的科幻佳作,而小說妙就妙在有很多留白的之處,結果被電影添枝加葉以後,變得BUG滿地跑,人物戲和氣氛營造得666,但一涉及到科學理論就顯得不怎麼能立得住腳了。

筆者並非科幻的專家,只在這裡提出幾點疑問,和大家探討一下。

1 先知悖論

中國人對付先知很有一套,你不是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嗎,那麼你告訴我,我會不會向你開槍!
小說最基本的設定,七肢怪和人類女主露易絲都可以知道未來,就像《星際穿越》裏面的六維空間,能夠同時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也就是在她的世界裏,時間不在是線型的存在,沒有先和後的分別,而是同時發生。
露易絲能同時感受到女兒死亡的場景,也能感受到女兒出生的場景,她問對方一句話,其實已經知道了對方會怎樣回答,她只是把已經發生的事件再演一遍而已,就像她打給商將軍的電話。
而這個設定,根本就是個悖論。
通常意義里,有因才有果。比如戰場上,一個士兵開了槍,打死對面的敵人。開槍是因,死亡是果。假如沒有因果的關係,按電影里的設定,對面的敵人的一生都知道自己會在這個情景下被打死,還會不會站在那裡挨槍子呢?
假如不會,他的一念之差,他的世界就變改變。就不存在先知。

2 缺失的愛情

在小說里,露易絲除了描述了女兒的一生,還多次談及了失敗的婚姻,而不難想像,一對科學界的金童玉女後來分道揚鑣,很可能是因為露易絲的特殊能力導致,丈夫無法忍受和一個預知一切的妻子,而電影中把丈夫的未來淡化了,並把露易絲的愛情簡單化了,似乎也是一個小小的敗筆。

3 不可能的戰爭

小說是比較理智的,沒描寫地球人要與外星人開戰的情節,因為在強弱關係還沒明朗,外星人也沒表現出攻擊意圖的時候,冒然開戰顯然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在電影里,表現了以中國為首的幾個國家打算攻擊外星人的飛船,只能說編劇想的太簡單了,你想,七肢怪和人類的科技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已經具備了光速旅行的水平,不知道跋涉了多少光年才來到地球,如果真有惡意的話,隨便把個什麼東西加速到光速,就能產生光粒打擊了,地球上最厲害的武器與之相比,也是螞蟻撼樹的區別。
所以說,人類不可能愚笨到這種程度,與一個未分清來意的強大外星艦隊開戰。
還有,中國的一個中將就能挑起星際大戰?只能說是故意來黑的。

4 美國人拯救世界

影片最後還是表現了一個美國式的英雄故事,把小說原有的留白和餘韻一掃而空。露易絲以託夢這麼爛的借口,給中國的商將軍打了一個電話,而商將軍竟然輕易被這幾句夢話就打動得稀里嘩啦,讓世界恢復了和平,難以置信。
這且不說,一個連外星語言都能翻譯的語言學專家,使用說了那麼一口讓人聽不下去的爛中文,只能說徒有虛名了。

5 主觀視角

小說裏面,以露易絲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女兒的一生,即使那時她的女兒還沒出生,特的巧妙。
在電影中,影片拍出這些情節,但是有一點並不太對,其實這是露易絲腦海中的世界,應該用的是主觀視角,但影片用了大量的旁觀視角,雖然是便於觀眾吧,但對於這樣嚴謹的科幻片來說,還是應該更嚴謹一些。比如說如果這些故事變成旁白和單一的主觀視角,個人覺得效果會更好。

其實,原著小說的科幻設定很完整,電影的影像語言拍得也很好,情景、節奏和氣氛都有模有樣,但是為了把一個故事變成商業化的劇本,增加了一些失敗的情節,本來應該留白的地方硬給添上了內容,毀了我們的想像力。

PS。影片通過露易絲的著作,闡述了語言學的重要性,確實如此,人類如果沒有語言,最多能發展到青銅器時代,我們現在所能理解的一切推進科技進步的武器都是語言,包括文字語言,數學語言,計算機語言等等等等。

2017-01-19 |

本片的節奏特別好,從最開始的未知恐懼,到隨後的探索發現,再到最後靈犀一點的頓悟。導演通過外星飛船、外星人這些獨具特色的影像,加持詭秘的配樂和主演艾米•亞當斯精湛的演技,始終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引領着我們進入到這個神秘離奇又意味深長的故事,代入感極強。

雖然沒有打打殺殺的大場面,但當外星飛行器降臨在地球12個地方的全景呈現出來時還是形成了強大的衝擊力。而當男女主角進入飛行器內部時,我們的一顆心也如同劇中人物一般瞬間失重,懸浮着、疑慮着也在尋覓着,甚至大氣也不敢出一下,生怕漏過任何的細節。

尤其是對於外星文字的展現與運用,足見主創團隊的良苦用心。在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描寫的基礎上,融入了極具東方意蘊的水墨風格,用類似於太極的圓形字體設計、富於韻律感的符號形象,揭示了融合交互、和諧共贏的主題思想,更凸顯出相輔相成、循環往複的哲學內涵。

另外,因為外星人的「降臨」,人類開始「非零與博弈」,這對現實也有一定的映射和啟示。在這個「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溝通、合作確實特別的重要,地球是圓的,如同外星人的文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想長久的生存與發展,誰也離不開誰!「我和你,心連心,共住地球村」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電影在女主角打通中國將軍電話、中方放棄武力解決、人類開始合作之後,外星飛船集體消失,還是讓人有些迷惑與失落。外星人到底是來幹嘛的呢?就是讓女主預知自己的一生?就是想讓世界各地的人民攜起手來?他們不是說是來幫助人類的嗎?具體是哪方面的幫助?七肢桶是在世界12個地方留下了線索,讓人類研究、生產武器,最終在3000年後幫助他們嗎?

可能是有些細節還沒理解,期待大神指點!

總之,本片與此前看過的「外星人」科幻片都不一樣。
它所帶來的震撼,更多的不是來自外在的視覺效果,而是對於內心的激蕩。
跟隨着外星人的指引,一個女人預知了未來,參透了自己的一生。
可是,現實中,如果有這樣的際遇,你真的願意嗎?

結尾處那段意味深長的對白,像一首浪漫的詩歌,引人遐思、令人感動……
女主問:「如果你看到了你的一生,從始至終,你會做些改變嗎?」
男主答:「我曾抬頭仰望星空,望了很久,你知道最令我驚喜的是什麼嗎?不是遇到了他們,而是遇到了你……」

我們常常希望自己擁有超能力,比如飛天遁地、時空穿梭、意念控制還有預知未來。
可如果真的讓你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你還願意再去經歷一次嗎?
「即使已然知道這段旅程,和它的歸宿,我也願意去擁抱它,迎接它的每一分每一秒」
其實,這並不容易!
那需要……很大的勇氣!

2017-01-16 |

如何來評價《降臨》這部電影,其實很忐忑,正如觀看這部電影的感覺一樣忐忑。
《降臨》講述了一個有關溝通的故事,有地球人和外星生物的溝通,也有地球人的現在和未來的溝通,這兩種溝通,因為都不在同一個緯度,而顯得異常艱難。身為高級動物的人類,雖然伶牙俐齒,但無奈的現實,卻總讓人啞口無言,溝通的無用性,在影片之中所呈現的,便是隔着千山萬水的千年萬年的巨大障礙。
但,《降臨》似乎又是為了解決這些溝通的問題而來,畢竟故事伊始,便是身為語言學家的女主艾米·亞當斯被邀請執行一項特殊的機密任務,那就是——與天外來客進行溝通對話。是時,全球總計落下了十二個咖啡豆形狀的碩大UFO,懸浮在地面,在山坡,在海上…
雖然由此引發了公眾的巨大好奇和諸多驚恐,但似乎這些UFO並無惡意,還開啟了和人類溝通的窗口,只是,對外星生物一無所知的人類,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溝通,因此也不知道對方是敵是友,來此何干,各大國的態度也是相當鮮明,有的主張和平,也有的執意開火,全世界都很忐忑,畢竟對方是高智能生物,一個不慎,就會招致全人類覆滅的禍災。
是的,這便是《降臨》的故事開場,本片的導演是丹尼斯·維倫紐瓦。我們早已從他所執導過的《囚徒》和《邊境殺手》中,感受過他對於故事節奏的控制和情緒尺度的拿捏,無論是追兇的懸疑重重,還是灰色地帶的亂象叢生,這是一個絕不會平鋪直敘的來講故事的造夢高手,在《降臨》中同樣如此,觀眾會很快被帶入一種似幻似真的情境,再難分清現實與意念,但整個影片卻在各種跳線的時間中一氣呵成,臨到結尾,意猶未盡,也難怪北美上映時好評如潮,其實看電影,有時候是觀眾與導演鬥智斗勇的事情,斗得過導演,看哪裡都幼稚,被導演牽着走,就會完敗的五體投地。
《降臨》改編自雨果獎得主、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說《你一生的故事》,這是一本少見的以語言學為核心的科幻小說,從這個角度切入到兩種智慧生物的交流,是對想像力的巨大挑戰,畢竟多少年來,有關人類與外星生物的「第三類接觸」的故事林林總總,但在溝通層面,其實有太多的想當然,若不是外星智慧生物直接就能學會我們的語言來對話,若不就是彼此間靠着意念的交流甚至是肢體語言的交流,便能達成這個其實相當難跨越的信息傳遞的可能,而《你一生的故事》竟然「驚為天人」的創造了一種超乎人類想像的外星「七肢桶」文字,然後又「不厭其煩」為大家呈現出兩種文明是如何一步步達成初步的接觸與深度的感知的,這個過程雖然艱難,但卻充滿了探索的成就感。
當然,將這個小說的文字故事影像化,同樣是一種跨緯度的挑戰。畢竟小說中有太多充滿想像力卻難以具象化的概念,比如那個「七肢桶」文字,這是一種比人類語言更高能的文字,所有的意思,都可以通過一個環形的字符來表示,所以,所表達的意思越多,這個字符就越複雜,但對於語言學家艾米,以及和她共同執行這次「溝通」任務的物理學教授傑瑞米·雷納來說,能夠將與外星生物的交流,逐漸的從聲音到動作到文字,不啻為重大的突破,而又將文字破解,更是榨乾了他們了靈機一動的幸運和日積月累的學識,雖然全球各國都投入到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溝通」任務中,期間也因為破譯的錯漏,而導致眾多的民眾騷亂,以至軍事大國要述諸武力,這種狀況其實很觸目驚心,全球的安危懸於一兩個人的身上,確實足夠「千鈞一髮」或者「命懸一線」,所以,《降臨》帶給觀眾的感覺,已經不僅僅是個人的忐忑,更是全球關於生存與死亡的忐忑。
科幻故事只是幻想,但有關「溝通」的事情,卻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人與人的交流,種族與種族的交流,國家與國家的交流,語系與語系的交流,儘管我們都已經掌握了完全的翻譯方式,無論是字譯還是口譯,甚至是通過電子科技都能達成「秒譯」,但溝通的效果,卻不容樂觀,先不說國際關係在一片嘈雜中一片混亂,就是愛人之間因為詞不達意而造成各種誤解,也是常見。即便在《降臨》中,我們也能發現,各國對於「天降神物」的態度並不相通,因此所要採取的舉措,也沒有達成共識,國際間的交流,卻也似小朋友過家家一樣,一不高興,就吹燈拔蠟,其中各國協作破譯外星文化的大屏幕,陸續有國家退出,便是最辛辣的諷刺。
其實《降臨》中的UFO的到來,不僅僅是危機或者生機,其實更是一種隱喻,在突發事件中,暴露出人類世界的看似堅強實則脆弱,一個連最基本的溝通問題都沒有解決好的生物體,再有強大的武裝,也是虛有其表,而《降臨》這部電影的到來,也是一則包裹着高科技科幻外衣的寓言,一聲聲的詰問着我們,鞭笞着我們,是否能處理好最基礎的人與人、人與物的交流與溝通,或許這是看過電影之後,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試着想想,一部電影,讓一種反思一種恍然降臨,對於觀影者而言,也是不小的收穫。
當然,這些UFO和這些外星生物,是《降臨》的外層精彩,這些有關溝通和交流的隱喻,是《降臨》的內核精彩,更重要的,還有外星生物「降臨」的現實意義,那就是預感,當人類學會了解讀「七肢桶」文字之後,也就掌握了解讀未來的能力。當然,得到這種能力的,也許只是我們主導交流的女主艾米·亞當斯……從她後來出版的外星語言翻譯工具書,到她的愛情、婚姻、家庭……一次「降臨」,也是一次對人類生存的顛覆,幸而,我們雖然謹慎,但卻是一直充滿勇氣的說出每一個詞,每一句話,做出每一個表情,跨出每一個腳步,奉獻每一個擁抱……
其實,《降臨》給到我們另一重思考是在於,當你已經知道你的未來有很壞的事情發生,你還有沒有勇氣生存到未來?這才是這場令人驚心動魄後,又長吁一口氣的「第三類接觸」事件,所留給人類的嚴峻思考,畢竟無論是面對未知的世界,還是已知的未來,我們同樣忐忑。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