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電影, 科幻電影, 聊電影

黃亦強—哈利波特系列:《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導演:克里斯·哥倫布

編劇: / 斯蒂芬·科洛弗 /

主要演員: / / 魯伯特·格林特 / 艾倫·瑞克曼 / 瑪吉·史密斯 / 等等…

上映日期:2001-11-04(英國首映)

劇情簡介

  哈利波特是一個孤兒,從小寄養在姨媽家,受盡欺凌。但就在哈利11歲生日的時候,他意外收到了霍格沃茨學院的入學通知書。哈利從該學院派來接他的巨人海格口中得知,這是一間魔法學院,並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來哈利的父母都是偉大的魔法師,在對付伏地魔的戰鬥中雙雙獻身,唯有哈利幸免於難。
  哈利進入霍格沃茨後,表現出了超乎想像的飛行天賦,得到麥格教授的推薦進入了格蘭芬多的魁地奇球隊。另一方面,哈利發現霍格沃茨學院內有一股黑暗勢力似乎在暗暗滋長,揭開謎團的關鍵就在有兇惡的三頭犬守護的房間內。
  哈利、羅恩和赫敏三個好朋友決定探個究竟。



獲得獎項

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 (2002)

  •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斯蒂芬妮·麥克米蘭 / 斯圖爾特·克萊格
  •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Judianna Makovsky
  •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約翰·威廉姆斯

第25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2002)

  • 最佳外語片(提名)

影評

2008-10-20 |

剛剛重溫了一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很喜歡魔鏡那一段。

哈利在無意中發現了厄里斯魔鏡,並在鏡中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父母,於是每天都獨坐在魔鏡前等候,希望能再次與父母相遇。

這時,阿不思鄧不利多教授卻告訴他:
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鏡子反映出的,正是我們心中最渴望的事。但鏡子不能提供我們真正的知識或者真相,人類總是在鏡子中虛度光陰,甚至因此而發瘋。人不能活在夢裡,不要依賴夢想而放棄生活。

有時候會想,如果厄里斯魔鏡真的存在,我們會不會忍不住去尋找它呢?
我想我會的,因為我好想看看自己內心深處最最渴望的東西,甚至是連自己都不太清楚的那種渴望。。。

2006-01-23 |

昨天晚上,又在電視上看了一遍《Harry Potter》。是第一部,還是很久以前的東西了吧。

那時候還在讀小學,和幾個朋友一起手拉手進電影院的。我們幾個尚未發育完全的小姑娘,捧着大包的話梅薯片,坐在前排的位置里,肆無忌憚地說著學校里的事兒。

那時的電影院還是很差的環境,上場結束後殘餘的垃圾,還留在腳下。可即使這樣,我們依然很有興緻地觀看着早已熟爛於心的內容。看到他們去禁林的時候依然會抓住彼此的手,心砰砰地跳得厲害。看到伏地魔消失依然會很高興地歡呼萬歲。散場的時候橘黃色的燈光找在對方的眼睛裏,有亮閃閃的色澤。臉上還殘存着淺淺的淚痕。「到底是小姑娘啊。」走齣電影院的時候,檢票處那個胖胖的阿姨說。我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那些大人,真是一點都不懂小孩子的心吶。他們不懂得我們為正義戰勝邪惡而激動的心情。呸呸。

那時候我們幾個小姑娘都很要好的,甚至連上廁所,也是六七人結伴而行。我們曾經一起去新華書店買《Harry Potter》,相互交換着看那些精彩的故事。一起在學校里開魔法大會,念着那些繁瑣的大長串的咒語,我們甚至還在班級中主持過關於哈利波特的主題班會。寫到這裡的時候,我的腦海里依然很清晰地顯現出那天的場景。有一半以上的從家裡搬來了厚厚四本的《Harry Potter》系列。大家的眼中都帶有些好玩的期盼,一個上午的時間,似乎一下子變得冗長而無奈。待班隊活動課開始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激動狀態。有拍桌子的,還有不停喊着一些書里的詞句。我們幾個策劃的人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這些,亦是十分甜蜜。

後來有一次,在周記里,我很認真地寫自己對Harry Potter的思念。我用藍色的原珠筆在本子上寫道:假如給我一根魔棒,我要和Harry Potter一起飛翔。我很用力地用筆划著紙張,側着頭寫了好多好多。在作業反饋課上,老師讀了我的作文。我們那些夥伴們都很激動地朝我豎手指。她們傳紙條過來,寫着好看的字。我坐在位置上,對着那些隔着好遠傳遞過來的紙,咧開了嘴。

記得小學的時候我和小夏最要好。小夏是個溫存的好姑娘。和我一樣喜歡着Daniel。我們總是一同走在校園裡,傾訴着一些小小的隱秘的思念。在第一部里的Daniel還完全是個小男孩的模樣。有着白昔的皮膚和胖呼呼的臉。我說他可愛得象個剛出身的天使。小夏在一旁強烈地附和着說:是啊是啊。我們在體育課上熱切地討論這關於Daniel的一切之一切,說著比如說明天飛去見Daniel之類不着邊際的話。

《Harry Potter 5》的英文版出來的時候,正是我們忙着畢業考試的時候。198塊的天價讓我和我的夥伴們哀嘆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開玩笑地說著去搶劫銀行這類傻話,並不斷地從網絡上尋找一些相關資料。偶爾的一次從錢江都市上看到了編輯翻譯的一些段落,很興奮地拿去學校互相傳閱。我們就是如此迷戀着這些,甚至連電腦畢業考上,我和小夏做的網頁亦是關於Harry Potter的。我們的電腦老師是個剛畢業的學生,十分寬容地給了我們優加。

後來,我們畢業了。寫同學錄的時候,有些女生哭了。我們在五顏六色的紙上寫那些傷感的句子。每個人都在本子上留下了早已練習過千遍萬遍的簽名。小夏來找我交換寫,我說:你要記得我。我說:我們在一起。小夏側過頭來看了看我的那些句子,輕輕地抱着我。她給我寫的是:你要好。我們都一樣。在最喜歡的演員一欄目上,Daniel的名字耀武揚威。我沖她笑了笑,又緊緊地握了一下她纖細的手。

現在想來,那些日子的快樂,確是很珍貴而鮮美的。那些如同剛摘下來的水果一樣,散發著芬芳,有着鮮亮的光澤。關於Harry Potter的情緣,似乎也停留在此。

Harry Potter 5出了。55塊,很厚的一本,是小夏最喜歡的藍色封面。可是小夏卻去了上海。Harry Potter 的電影已經拍到第三部了。可是我們卻未曾一起去看過。Daniel很愉快地度過了他的青春期,長得有稜有角,有着青澀的鬍鬚,完全是一個年青的小夥子了。中央台似乎曾放過他小時候主演的〈大衛·科波菲爾〉,那時的他似乎更像個小天使。我想打電話讓她們看看天使的模樣,卻發現記不起夥伴們的電話了。

我們有多久沒有聯繫了呢?只是知道對方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裡。
我們有多久沒有像一起一樣摧殘馬路了呢?只是在天晴的時候時候想起那些日子。
我們有多久沒有想起彼此了呢?只是自欺欺人似地告訴自己,那份牽掛依然存在。

記得不記得,喜歡不喜歡,往事終化成滄海桑田。
我想和你們一起去走那條街,不在乎下雨還是雪。
我想和你們一起去買那本書,不在乎有錢還是沒。

只是,
那些事情,就這樣散了吧。那些記憶,就這樣逃了吧。
陽光下,那些糖果般鮮艷的友情慢慢溶化,變色一灘無色的水。誰也不會記得它昔日的燦爛。

親愛的們,什麼時候,我們再出來,去看部電影吧。

2010-12-19 |

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鏡。從來沒有見過父母的哈利在鏡中看到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邊,而籠罩在其他兄長光環下的羅恩看到自己成為了佼佼者。

「這鏡子能看到將來嗎?」羅恩興奮地問哈利。「當然不,我父母都已經死了。」哈利黯然地說。

這是一面厄里斯魔鏡(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只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渴望(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s.)。

哈利為這面鏡子着迷了,常常違規來到鏡子前面,享受與父母共渡的美好時光。因為只有在這裡,他才能見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體會被父母關愛的幸福——儘管那種愛只是表現在鏡中的父母對鏡中的他的撫愛和微笑。

剛開始時,哈利會不時的回過頭來,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後,而後來便只是席地坐在鏡子跟前,獃獃的看着。他明明知道鏡中的那個哈利並不是自己,但是他卻無法不為之沉醉。

這時,阿不思鄧不利多教授出現了。他告誡哈利:「這面鏡子既不告訴我們真相,又不增長我們的知識。人們在它的面前變得很脆弱,沉迷於他們所見到的,甚至變瘋了,但不知他們所看見的是真還是假。」

只有世上最快樂的人,才能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然而每個人都有慾望。我們嚮往快樂,但卻會為了各種事情而不快樂。在真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慾望就希望在虛擬世界中得以滿足,在自己身上沒有達成的目標就寄托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規手段難以企及的財富就投注於彩票上。因為這樣,有的人會網絡成癮,有的人會恨鐵不成鋼,有的人會嗜賭如命。然而,不論是通過虛擬世界,還是子女,或是妄想實現慾望的那個「我」,都不是真實的我。

要讓自己幸福,我們所要依賴的只能是鏡子外的那個自己。

2017-05-09 |

如果不是某一天在電影頻道瞥了一眼,我想我可能要再錯過這個系列好久好久了。

其實我從小就對這些東西有逆反心理,你們覺得好看我偏不看,越火的越不屑,也可能是因為對題材不感興趣,小學好幾年年結業儀式都帶我們去電影院看哈利波特,而那個時候的我只會和旁邊的人早老虎棒子雞(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好好看??)

某天在電影頻道看了一點,主要還是被小演員的顏值吸引(丹尼爾越到後面越讓我心痛…捂心口〒_〒),然後,我感覺自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就像霍格沃茲對哈利他們一樣,一隻貓頭鷹,改變了他的一生,也帶我們感受了一個神奇的世界。

哈利波特電影的第一部無疑是讓我感情最深的,我們跟着幾個小主人公,領略了霍格沃茲的魅力。不管是大塊頭的海格還是百寶箱一樣的對角巷,不管是毒舌碎碎念的分院帽還是會在門口和你說話的牆畫,都這麼的讓人着迷。

說實話第一部的內容和節奏都非常好,短短兩個小時,不僅為我們介紹了這個世界,還把魔法石的故事講的很清楚,說實話一開始我真的沒覺得奇洛教授是壞人,一直誤解斯內普…

想說的太多了突然也不知道想說什麼,反正真的很喜歡第一部了,帶我入坑,看了電影看了書,他們每一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羅琳給了我們一個夢,我們始終可以相信,真的存在一個這樣的魔法世界,我們走在路上可能就會和一個魔法師擦肩而過,然後我們也不會聽到他們的腹誹,”麻瓜”,哈,這樣也很棒了(*ˉ︶ˉ*)

2017-06-29 |

第一次看到這個神奇的電影,就沉醉其中。電影的還原度相當高,琳琅滿目的對角巷,霍格沃茨的天花板,一切都是那麼magic~那時候三人組的都還很青澀,萌萌的哈利,總是做錯事被媽媽說的羅恩,驕傲的小學霸赫敏。魔法石的奇妙旅程從那裡開啟,此後三人組不離不棄。這部電影絕對是哈利波特中的經典, 第一次見到9又四分之三站台,第一次霍格沃茲城堡成現在我們眼前, 他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門,開始了我們長達十年的魔幻童年,讓全世界一個個孩子變成了哈迷,多年以後再看少了驚嘆,更多了感動和感慨

2017-05-17 |

童年時代的記憶,哈利波特無疑是那個時候的超級英雄。魔法石作為這部系列電影的第一部,擔負著更加沉重的期待。不過,電影的成功無疑為這一IP甚至演員都又吸粉不少。男主悲催的遭遇,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魔法學校的轉折,一個又一個的意外吸引着觀眾的目光。自奇妙的魔法世界起,觀眾的荷爾蒙完全被調動起來,在這樣一個天馬行空的世界,留下一段童話般的記憶。雖然有血腥,有危險,但更多的純潔的童真和美妙的魔法,讓哈利波特幾乎勾起了每一個觀眾的童年回憶,也紮根於像我這樣的童年

2017-05-20 |

有時覺得自己挺幸運的——能夠認識這樣一個比較真實的魔法世界。我記得以前看到別人捧着一本《哈利波特》看得非常入迷,我就覺得他很傻,是個書獃子,直到我真正去看那一系列書時,我知道自己當時的想法多麼荒謬;我也成了「書獃子」,可我是多麼幸運。
不過,今天要寫「哈利波特」電影。在此之前了解一下書的作者——J.K.羅琳(J.K.Rowling),1965年7月3日出生於英國格溫特郡,《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是她的第一本書,用了她五年的時間,出版時遭數次退稿終於出版,收穫好評,後來,她成了財產超過英國女王的作家首富。
在對第一部小說有所了解時我不太贊同拍成電影——情節太複雜、人物太多、技術限制(在當時是這樣),而且很容易失敗。我不知道你們剛開始看「哈利波特」是什麼感受,但當時我都是把一個一個人物記在本子上,直到第二部甚至第三部才慢慢進入節奏。用一部篇幅不很長的小說來創造一個幾乎接近真實的魔法世界非常困難,這樣就顯得有些晦澀,但無疑它會成為經典。
我記得電影時長是兩個半小時(不要吃驚,裏面還省略了許多情節),我看過原著,還是覺得電影有些緊,看時我還在想着小說里的內容(如果不看小說,我真擔心看不下去電影)。
下面簡單寫一下這個故事,盡量寫簡單,讓沒看過小說電影的朋友能知道一些東西—-
伏地魔內心邪惡,魔法強大(別人聽到他的名字就會聞風喪膽)。他殺死波特夫婦後,又想殺死哈利波特,他太自大了,沒想到哈利身上有着他媽媽留下的反咒;伏地魔被自己的魔法害死,只剩下空蕩的靈魂……
哈利波特成了孤兒,在反對魔法的姨父家生活了十年。他什麼也不懂,知道進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才認識這個隱秘的魔法世界。
伏地魔死得不明不白,他不甘心,得知霍格沃茨學校有一塊可以長生不死的魔法石,就一直潛伏在學校。哈利波特及時發現其中的陰謀(他開始沒發現伏地魔),在最終對決時阻止了伏地魔……
說的比較籠統,在這裡再補充幾個人物:赫敏(女)和羅恩(男)是哈利的好朋友,同學;馬爾福是哈利的死黨,處處跟哈利對着干;鄧布利多是霍格沃茨的校長,魔法很強,對哈利很好;斯內普是學校老師,雙面間諜,不把七部書看完你很難猜到他的身份;海格,獵場看守,長得非常高大,後面會有這點的原因。
《哈利波特》描寫了一個冒險故事,它之所以能暢銷至今,不僅是因為它的新奇,更是作者大膽想像的功勞。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寫作,卻很少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有的人一生只寫了寥寥幾部書,卻能享譽世界。是有些人有特別的天賦嗎?不是。——他們不過是將別人寫十部書的時間用在一本上,我相信J.K 羅琳就是這樣的人。她一生只寫了一個系列,卻擁有着數以億個的「哈迷」。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