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電影, 歐美電影, 聊電影

黃亦強—歌舞奧斯卡《愛樂之城》

電影:《愛樂之城》

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編劇:達米恩·查澤雷 /

主要演員: / / 約翰·傳奇 / 羅絲瑪麗·德薇特 / 芬·維特洛克 / 等等…

上映日期:2016-11-04(美國)

劇情簡介

  米婭(艾瑪·斯通 Emma Stone 飾)渴望成為一名演員,但至今她仍舊只是片場咖啡廳里的一名平凡的咖啡師,儘管不停的參加着大大小小的試鏡,但米婭收穫的只有失敗。某日,在一場派對之中,米婭邂逅了名為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飾)的男子,起初兩人之間產生了小小的矛盾,但很快,米婭便被塞巴斯汀身上閃耀的才華以及他對爵士樂的純粹追求所吸引,最終兩人走到了一起。
  在塞巴斯汀的鼓勵下,米婭辭掉了咖啡廳的工作,專心為自己寫起了劇本,與此同時,塞巴斯汀為了獲得一份穩定的收入,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樂隊,開始演奏自己並不喜歡的現代爵士樂,沒想到一炮而紅。隨着時間的推移,努力追求夢想的兩人,彼此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在理想和感情之間,他們必須做出選擇。



獲得獎項

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7)

  • 最佳影片(提名) 約旦·霍洛維茨 / 弗雷德·伯傑 / 馬克·普拉特
  • 最佳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 最佳男主角(提名) 瑞恩·高斯林
  • 最佳女主角 艾瑪·斯通
  •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達米恩·查澤雷
  • 最佳剪輯(提名) 湯姆·克羅斯
  • 最佳攝影 萊納斯·桑德格倫
  • 最佳混音(提名) 史蒂文·莫羅 / Ai-Ling Lee / 安迪·尼爾森
  •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 Mildred Iatrou / Ai-Ling Lee
  • 最佳藝術指導 Sandy Reynolds-Wasco / 大衛·維斯克
  •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瑪麗·索弗瑞斯
  • 最佳原創配樂 賈斯汀·赫維茲
  • 最佳原創歌曲 賈斯汀·赫維茲 / 本吉·帕塞克 / 賈斯廷·保羅
  • 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賈斯汀·赫維茲 / 本吉·帕塞克 / 賈斯廷·保羅

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 (2016)

  • 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 (提名)
  • 沃爾皮杯 最佳女演員(威尼斯影后) 艾瑪·斯通

第74屆金球獎 (2017)

  • 電影類 最佳音樂/喜劇片
  • 電影類 音樂/喜劇片最佳男主角 瑞恩·高斯林
  • 電影類 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 艾瑪·斯通
  • 電影類 最佳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 電影類 最佳編劇 達米恩·查澤雷
  •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 賈斯汀·赫維茲
  • 電影類 最佳原創歌曲

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2017)

  • 電影獎 最佳影片
  • 電影獎 最佳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 電影獎 最佳男主角(提名) 瑞恩·高斯林
  • 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 艾瑪·斯通
  • 電影獎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 電影獎 最佳攝影
  • 電影獎 最佳剪輯(提名)
  • 電影獎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 電影獎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 電影獎 最佳原創音樂
  • 電影獎 最佳音效(提名)

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2016)

  • 觀眾選擇獎

第26屆MTV電影獎 (2017)

第69屆美國導演工會獎 (2017)

  • 最佳電影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第23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2017)

第69屆美國編劇工會獎 (2017)

  • 電影獎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第28屆美國製片人工會獎 (2017)

  • 最佳電影製片人獎

第31屆美國攝影協會獎 (2017)

  • 電影長片最佳攝影(提名) 萊納斯·桑德格倫

第67屆美國剪輯工會獎 (2017)

  • 音樂/喜劇片最佳剪輯

第21屆美國藝術指導工會獎 (2017)

  • 電影獎 最佳當代電影藝術指導

第19屆美國服裝設計工會獎 (2017)

  • 現代題材電影最佳服裝設計

第53屆美國聲音效果協會獎 (2017)

  • 真人電影最佳音效

第82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2016)

  • 最佳影片

第88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2016)

  • 年度佳片(提名)

第22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6)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 最佳男主角(提名) 瑞恩·高斯林
  • 最佳女主角(提名) 艾瑪·斯通
  • 最佳原創劇本 達米恩·查澤雷
  • 最佳攝影
  • 最佳剪輯
  • 最佳美術指導
  • 最佳配樂
  • 最佳歌曲
  •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 最佳音效(提名)

第41屆美國電影學會獎 (2016)

  • 年度佳片

第20屆好萊塢電影獎 (2016)

  • 年度攝影獎 萊納斯·桑德格倫

第15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6)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 最佳男主角(提名) 瑞恩·高斯林
  • 最佳女主角(提名) 艾瑪·斯通
  • 最佳原創劇本 達米恩·查澤雷
  • 最佳攝影
  • 最佳剪輯 湯姆·克羅斯
  • 最佳原創配樂
  • 最佳藝術指導

第37屆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2017)

  • 年度電影
  • 年度導演(提名) 達米恩·查澤雷
  • 年度編劇(提名) 達米恩·查澤雷
  • 年度女主角(提名) 艾瑪·斯通

第37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6)

  • 最佳影片
  • 最佳導演 達米恩·查澤雷
  • 最佳剪輯 湯姆·克羅斯

第42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2016)

  • 最佳配樂 賈斯汀·赫維茲

影評

2016-12-30 |

男主角高司令是剛拿到教職的小講師,他的夢想是建立一個小研究所,保存日漸衰亡的定性研究方法,恢復摩爾和斯考切波的昔日榮光。不過因為發不出文章帶不到學生也拿不到研究資助。在做完一場全部觀眾打瞌睡的歷史社會學presentation之後,連導師也讓他滾蛋。可是presentation的帥氣模樣卻吸引了旁系PhD學生,女主角石頭姐。後來與之墜入愛河。為了兩人生計,高司令只能暫時放棄自己夢想,跟合作者緊跟潮流,貝葉斯機器學習調查實驗各種發論文,快步小跑保住教職。

而石頭姐一開始隨大流,用已有數據寫了paper到處投稿,屢屢被拒。後來在高司令的鼓勵下自己搜集數據寫了篇文章。但只能發在一個三四流刊物上,差點連版面費都付不起。在行將放棄的時候,有業界大牛偶然讀到了她的論文,然後邀請她coauthor,還拿到去巴黎讀博士後的機會。兩人因此就分開了。

五年以後石頭姐在頂級刊物發了無數文章,拿tenure後強勢回歸母校任教,偶爾一次機會路過高司令的小研究所,剛好看到高司令給學生講起當年迷倒自己的那個presentation,兩人相視一笑,劇終。

2016-12-26 |

【其實看完電影,翻了影評人和身邊朋友的評價,我一直生活在深深的自我懷疑里。為什麼我會這麼不喜歡它呢?如果去看的那天我和同去的朋友不是恰好都沉浸在考試季的焦慮里,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如果我不是在洛杉磯這座城市身上投射了太多的個人情感,我是不是就能更平和地看待它?然而從我第一次無聊到拿出手機看微信的那一刻起,答案就已經無解了。對電影的感受是件很個人也很偶然的事。】

洛杉磯有我所見過的最美的晚霞,沿着高速公路一直開下去的時候,感覺好像可以越過天際線找到永恆。所以後來我覺得,如果有一天我在這個城市談戀愛,最浪漫的事情應該就是兩個人漫無目的地開車開下去,掠過棕櫚樹雪山和沙漠,在終於進入黑夜的時候隨便找家motel住,店門口要掛着那種閃着廉價熒光的霓虹燈。
電影里的洛杉磯美得真讓我心碎,她是整部電影里最生動的角色了。Seb和Mia在山丘上看華燈初上,天邊玫瑰色的晚霞襯着整座城市閃爍的光,我左手邊的朋友說,這是假的吧?當然不是假的了,洛杉磯每座稍微高那麼一點的小山頭,向遠處一望都是這樣溫柔得發光的夜晚。有一次英語老師給我們布置的作業是放空冥想,我坐在宿舍的小窗戶旁邊,望着目力所及最遠方一小段公路上來往的車輛看了半個小時。來回來去流動的光,他們都要回家了。
洛杉磯的浮光掠影都那麼膚淺,但是因為淺得實在有點太顯而易見,又有點讓人心疼。富人區開闊的大道上和宅邸間(一定要配上波光粼粼可以大型轟趴的游泳池),陽光下所有的喧嘩和躁動都不是新鮮事,但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能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紐約就不一樣,紐約太冷了,大家都被凍得憤世嫉俗,嘴上說著要揚名立萬,其實從搬來這裡的第一個冬天起就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虛無主義者。Joan Didion說紐約是個只屬於年輕人的城市,我覺得這個判斷也很適合洛杉磯,她所有虛假的承諾都只適用於二十八歲以下的青年人,如果到了這個年齡還是一事無成,大概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划了,不然一輩子都要耗在十幾歲時做過的夢裡。別再醉心於派對上琥珀色的酒,套話和奉承,夢想大多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我的高中接收了很多籍籍無名的中年導演詩人和劇作家,每個人剖析小資產階級生活無意義的能力都不比每年批評界熱捧的新晉寵兒差到哪裡去——我曾經的英語老師寫的劇本像海灘上清晨的霧氣一樣美好到惘然。可是有什麼用呢?創意產業太殘酷了,成功與否有時候只有靠運氣,但人是要過日子的,要成家,要生活,要靠從眾來擁有一點屬於自己的東西。
所以該說說我為什麼不喜歡這個電影了。它的所有缺點也都顯而易見,浮誇的舞步讓兩個主演的笨拙實在太明顯,故事推動實在太無力要靠更加蒼白的台詞來湊。但這一切在它對愛情和奮鬥空洞的浪漫化面前都不算什麼了。實話實說我看不出男女主角之間有任何的情感基礎,在那場瑣碎到氣人的燭光晚餐吵架戲裏Seb問了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你跟我在一起是因為我窮到可憐,你可以從中獲得一點優越感嗎?冷靜地來看,識於微時的友情和愛情,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想怨天尤人的時候有個伴兒。Seb和Mia是不適合對方的。他們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在失意的時候竭盡全力地彼此安慰,因為他們或許都在對方身上找到了寄託希望的地方,但是等到這樣的希望成了真,他們倒是無法相處了。愛情於他們而言,是在貧窮的生活里所剩無幾的理想,它變成現實以後就不那麼美了。所以結尾處他們關於彼此那些溫情脈脈的幻想本身就是悖論。之所以分開,就是因為在現實中無法適應和磨合,他們怎麼可能真的過上那種朝夕相處柴米油鹽的日子呢?
我也不喜歡它把洛杉磯拍成了一個玫瑰色眼鏡里看到的大型旅遊廣告。她本來是一個多麼人間煙火的城市啊。洛杉磯有山火,有大風,有已經歷時好幾年還沒能解決的旱災,但從beverly hills的豪宅到華人區的karaoke lounge,這裡的人們總是在這樣的粗糲里努力品嘗着手邊能抓到的所有快樂。洛杉磯有一望無垠的沙漠,除了最堅強的灌木以外寸草不生,但荒原的盡頭也有海灘,穿過去就是無邊無際的海。碧藍的海洋擁抱天空,我們擁抱稍縱即逝的歡樂,哪怕下一秒一切就要改變了,還是要揚着臉跳舞。
「Los Angeles weather is the weather of catastrophe, of apocalypse, and, just as the reliably long and bitter winters of New England determine the way life is lived there, so the violence and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the Santa Ana affect the entire quality of life in Los Angeles, accentuate its impermanence, its unreliability. The wind shows us how close to the edge we are.」
—Joan Didion, 「Los Angeles Notebook」
在陽光下,你一直笑,一直笑,直到心底什麼東西突然破碎的時候,直到這裡所有的謊言沒辦法再讓你假裝相信。
在洛杉磯當兩個愛做夢的年輕人實在是有太多可能性了。La La Land選擇了其中最單調的一種。有點傻乎乎的少女長成了拿着腔調的婦人,天真魯莽的青年被突如其來的成功震傻了到最後都沒能完全恢復。其實可能比起愛任何人我們最愛的永遠是自己,只是我們不願意承認而已。如果直面了這一點,又會是個多有趣的故事呢。
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City of stars, there’s so much that I can’t see. Seb第一次在海邊日落時的棧橋上唱起這首歌的時候我真的掉了眼淚。在那裡生活過的每個異鄉人都會有那種悵然若失的感受。天使之城經歷過很多次地震和大火,還是默然地以群山擁抱一切,她從不特意為誰而閃耀。
其實只要對得起自己,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成功。
最近總是想起1 Corinthians里的一段話。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仁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愛是永不止息。
說句我愛你多麼容易,可是又有幾個人可以說自己真正愛過呢。去愛,去承擔和接受自己和別人的弱點,人不應該總是生活在宏大的自我感動里。

2016-12-11 |

影片結束,放映室燈光亮起,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久久沒有起身。

La La Land,是我近幾年看過的、最打動我的片子。介於別的影評已經從不同角度(Chazelle獨特的歌舞片風格、對好萊塢歌舞片黃金時代的致敬、寫給洛杉磯的情書、高司令和Emma的神級演繹、觸動人心的原聲帶等)專業地評價過導演、演員功力之厚,影片蘊含之深、情懷之重,我就僅寫寫自己作為一個被打動的觀眾的,關於夢想,關於藝術的所思二三吧。

看完之後心情非常複雜。硬要捋一捋,我覺得甜蜜而又悲傷,悲傷但卻甜蜜,能夠簡短地總結這部電影給我的情感體驗。

片名《La La Land》妙極。這個詞是英語里的一個常用語。韋氏詞典define “La La Land” as the following: “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即一種極樂的、在夢境中一般的、脫離殘酷現實的精神狀態。在我看來這個看似可愛無心的詞,極準確、簡練地形容了影片里的故事,同時也總結了該片想要向觀眾傳達的一個訊息。另外,La La Land也是影片故事所在地LA洛杉磯的別名。洛杉磯,the city of stars, 無數年輕人來好萊塢尋夢、無數人的夢想在這裡破滅,然而永遠有人在尋夢,有人年輕着,這個城市的星光永遠不會昏暗,似乎永遠都那麼美好。

而我之所以喜歡這部片子,也正是因為它實在美好得無可救藥,浪漫得一塌糊塗。事業不如意的年輕女演員和窮困潦倒的音樂家墜入愛河,一起追夢的故事其實已經被前人講了很多次。然而31歲的導演Chazalle仍不厭其煩地再次向觀眾講述這樣一個故事,這樣的固執讓我感動。回顧他之前的作品Whiplash爆裂鼓手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773932/ 故事也相對類似。但Whiplash是更為憤怒的,孤注一擲的,飽浸汗水淚水甚至血水的,而La La Land相比之下,則是透明的,瑰麗的,乾淨的,如夢似幻的。

這個夢想的國度,是紫藍色霞霽下的Lovely night,是黃昏望不見盡頭的碼頭,是灑落了星光的璀璨銀河,是你開心了就放肆地唱啊跳啊,音樂永不停止的dreamland, neverland。舉目望去,一切顏色都是亮的、純的,空氣似乎都是甜的。

你說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純粹的美好么?我們都知道那個答案。

這部電影妙就妙在,我們沒有人願意去問這個問題。

USA Today(今日美國,美國發行量第二大的國民報紙)評價這部電影用了一句話,我覺得很貼切 – “Cynicism’s not welcome in ‘La La Land’ “/ 現實的冷言冷語、憤世嫉俗在La La Land里是不被歡迎的。它美好得如一個童話,雖然沒有最後男女主人公Happily ever after的結局,它仍然是一個童話。它對一切的懷疑、顧慮都是免疫的。即使我們知道它是虛幻的,也不忍心戳破。

我們願意去相信。

在那些追夢的年華里,我們是幸福的,快樂的。

導演給了我們一個La La land, 一個safe space. 它充滿善意。這一點讓我無比感動,感恩。所有的夢想一下子都變得值得追求的,值得被人尊敬。

影片里有很多讓我淚流的時刻。當Sebastian唱着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星光璀璨的城市啊,你只為我閃耀嗎?) 當Mia唱起Here’s to the ones that dream. (為了那些勇於做夢的人們)。當Sebastian對試鏡完的Mia說”You gotta give it all you have.” (你必須全力以赴) 當影片最後台上台下的兩人對望,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眼淚中我想起好多人好多事。

我想起大一的時候,我cohort里的一個男生,專業是爵士鋼琴 – 就是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專攻,多巧。我們當時覺得他很瘋狂,交着那麼貴的學費,住在全美開銷最大的城市,學沒有多少人再去聽的爵士。我們擅自地為他的目盲感動惋惜。可我忘不了他談到爵士時眼裡的光。

我想起我大二實習的現代舞團的團長Alison和她的舞蹈演員們。他們沒有一個人手頭是富裕的。每一次辦演出,不僅是我這個實習生,連團長都要到街上去發傳單,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作品。而這樣的一群人,穿梭在紐約的大大小小的排練室,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作品。在美國大選結果出來的第二天,我看到他們自發地組織了一場在聯合廣場的公開art installation. 在他們的臉書藝術家召集令上,他們說「No make up or high legs required, only your soul」 我忘不了她們對藝術、生活的真摯。

我想起我的踢踏舞老師。他半開玩笑地勸我們,如果你們想過得舒坦,千萬不要把踢踏舞作為自己的事業,因為這賺不了任何的錢。可當我問他要是不跳踢踏舞,他想從事什麼工作,他看着我的眼睛,說「I can’t think of anything else that I want to do」 我想不到其他我想做的事情

我想起前男友剛決定放棄原本的專業,轉去學習歌劇的時候,他在自己的主頁上寫下這麼一句充滿理想主義光輝的話,”有人問我學唱歌以後沒錢吃飯怎麼辦,我說,我沒想好,那就先餓着再說吧”

我想起一次和他一起出去吃飯。餐廳里有個賣唱的歌手。他唱的並不十分的好,但是唱的很認真。前男友聽得很入神。我說,我覺得自己不太敢正視這些賣藝的人們,覺得他們好可憐,用一首又一首也許沒有人在聽的歌去換取極微薄的收入。我也不喜歡看迪士尼的表演,是因為我總會去想,在人前歡笑、舞蹈的背後他們到底有多辛酸呢?我承認自己善意的「憐憫」、揣測也許帶有些許condescending的味道。前男友聽了之後認真地跟我說,不要「同情「他們,你有什麼」資格「同情他們呢?這是人家所選擇的職業、生活,也許回報並不多,然後at the end of the day你又怎麼知道他們不是快樂的呢?他們不比我們快樂呢?他的想法充滿善意,然而無疑過於理想化、naive。但我那一刻還是被感動了,而且自慚形穢。

我想起我和前男友分開的時候。已經是歌劇演員的他抱着我說,我選擇的這條路太難走,我無暇顧及其他,必須全力以赴,對不起。我流着淚點頭說,嗯,沒關係,我懂。

Here’s to the fools that dream.追夢的路是很難走的。真正實現夢想的人們少而又少。但誰又真能高高在上地說這些堅持做夢的人們是傻瓜呢?

在純粹的夢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測和同情都自慚形穢。

在做夢的人們,請你們一定不要放棄。

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最小的時候我想要成為一個舞蹈家。可惜先天軟度不夠,跳了十年,我放棄了。我不覺得可惜,因為身體條件確實不夠。但我記得那些個在練功房揮汗如雨的日子,那些壓腿壓得哭啞了嗓子也仍然堅持的日子,那些在一遍又一遍的拍子、音樂中跳躍、旋轉的日子,那些輾轉在各地的演出場所表演的日子,那些純粹得因為熱愛而熱愛的日子。

我想起我曾經想成為一個播音員。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在學校有自己的廣播節目,也是校內外大大小小活動的主持,還代表中國去過外國訪問演出,被大使接見。看着我長大的叔叔阿姨似乎都認定我將來要去電視台主持個什麼節目。可我是什麼時候放下了話筒的呢?

我想起稍大了些我想做一個話劇演員。我喜歡刻畫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喜歡在漆黑的劇場里,我站在舞台的鎂光燈下聲音一直傳到最後一排觀眾耳朵里的感覺。申請大學的時候,有幾所學校我申請的都是戲劇專業,也居然被錄了。可我為什麼沒有去呢?

我的夢在哪裡呢?它們都去哪兒呢?我是什麼時候把它們弄丟了呢?我要怎麼把它們找回來呢?我用它們換了些什麼?它們現在又是什麼呢?

王爾德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我們中的一些人卻在仰望星空。

我們其實都有過夢想,只是有些人變換了,有些人放棄了,而有些人一直堅持着。

你能去可憐他們,說他們不是快樂的么?

2016-12-10 |

看完愛樂之城,覺得這特么的才能叫電影啊!如果今年只能在影院看一部電影的話,我會選擇它。與之相比今年至少看得一半電影票錢都白花了。
觀感太美太美了,藝術品的美感,基本達到了電影語言音畫視聽輸出信息的極致。如果要分類的話,這是那種看得時候不捨得眨眼也不捨得結束,坐在椅子上希望它越長越好,到放出字幕時就默默計劃什麼時候再來看一次的類型。

坐標是洛杉磯最大的一家文藝片院線,之前比利120幀也是在這裡放的,屬於全美五家提前場影院之一。今天從三點到十一點,每半小時放一場拉拉城,基本場場飽和,我去的穹頂大廳,三點四十五的開場,除了邊角都坐滿了。我出門等車的時候遇到一個開車三小時從長灘專門趕過來的女生,她說看了預告就一直期待來看,瑞安高斯林的魅力無法拒絕。講真,這也是我第一次踏踏實實get到高斯林的顏值,眉眼自帶貴氣,桀驁不馴傲氣逼人,一襲襯衫荷爾蒙分分鐘炸裂,在這部片子里確實帥得發光。

LA LA LAND,Urban Dictionary上給出了兩種釋義,其一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其二就是指代好萊塢專有的脫離現實,不切實際地追逐夢想的氛圍;這個名字對於整個電影的主題正中靶心,可以稱得上絕妙:男主女主脫離過去的生活,前往好萊塢追夢,石頭姐想當演員,卻只能在咖啡店當臨時工,試鏡屢試屢敗,高斯林是痴迷爵士樂的鋼琴家,卻連在飯店彈奏助興曲都要被掃地出門,兩人偶然相遇在人生的低潮點,卻又有共同的藝術夢,一拍即合心心相印,確實是陷入了自己的La La Land里。
而開場二十分鐘,我才後知後覺的意識到,標題里的LA LA LAND,除了非常切題的釋義以外,大寫的LA二字,也在不動聲色地點出故事發生的城市,LA, Los Angeles,洛杉磯,在這部電影里,城市是作為一個極具魅力的獨立角色存在的,甚至比男女主角還要重要,畢竟男女主只是這間城市裡千萬追夢的青年中的一個,而洛杉磯,好萊塢,是永遠無法替代的存在,在谷歌搜索框里輸入Los Angeles, City of…,後面自動補全的是「angels「「dream」「champions」「praise」:天使之城,夢想之城,榮耀之城,加上本片主題曲「City of Stars」星光之城,概括了這座城市最耀眼的一角。

住在LA,看這部電影的感情會不一樣,以我對西岸淺顯的認知,即使在加州,LA的風格也極獨樹一幟,與周邊城市差異極大。新城市主義反對城市凸顯個體特徵,因為這意味着城市規劃發展的失控,然而LA卻在「個體特徵」上一條路走到黑,即使是一個街角也有明顯的LA風情,甚至電影中的室內都有些LA獨有的特徵,在看這部電影時,就是從天天經過的街角到上個月去過的爵士酒吧到聖莫妮卡的碼頭再到半小時車程的天文台的旅程,甚至連華納攝影棚也是看sitcom會去的地方,每一個景色都觸手可及的親切,然而神奇的是,這個導演就是有本事將LA不加粉飾的美傳達出來,柏油路年久失修的裂痕,磨損的路肩,半枯的棕櫚樹,狹窄骯髒藏着奇怪店面的小巷,沙漠風格奶黃奶紅奶灰色噴塗沿街立面的死板房子,停運的天使纜車,這些讓人一眼便知的確是洛杉磯的特質,電影原封不動的拍給你看,然而色調卻美得熱鬧又和諧,絲毫沒有自己拍出的髒亂質感。
電影的一開場,就是一個充滿LA風情的玩笑,在寬闊的四車道的高速公路上,車輛堵成一片,來自五湖四海,啊不,五大洲八大洋身着短袖短褲裙子的各色人種歡快的從車中蹦出來載歌載舞,高歌一曲「Another Day of Sun「(今兒個還是大太陽),第一句高潮出口,影院里就有嗤笑聲了,堵車,喇叭,整個片段不能更LA了,這裡一年365天里包括下雨大概只有二十來個陰天,如果說這句的梗還是全世界人民都能無壓力懂得的,那歌曲結束,屏幕上duang得一聲蹦出的大字WINTER引來我們全場大笑鼓掌大概就是一個內部笑話了,今年十一月中旬時氣溫一度接近全年高點,LA甚至開啟高溫警戒,這就是LA的冬天。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點是,男女主走出派對,男主幫女主取車鑰匙,女主告知男主自己的車是一輛豐田普銳斯,男主往掛鑰匙的架子上一看,密密麻麻掛得全是普銳斯的鑰匙,據說普銳斯剛問世的時候,因為便宜和省油在加州年輕人里掀起了購買狂潮,有點像七八年前國內奇瑞QQ橫行的景象,上街一看,基本上每十輛車都有一輛普銳斯,甚至更多,這個梗也得到了全場笑聲加掌聲。
接下來的試鏡梗,雖然我沒有特別的感觸,但專業影評里有提到這裡充斥着尖銳的內部笑話,我後面有一群漂亮姑娘笑成一團,不知道是不是在這裡看到自己追逐明星夢的影子(加州的演員還真的有點遍地都是的意思,前兩天才知道我加州本地室友小時候就是拍廣告的,後來學習任務重才停了,完全看不出來)
所以說,電影分數高成這個樣子,其實除了質量無可挑剔以外,其中一定是帶着一點影評人的個人感受的,這其中多少人帶着理想在西岸打拚過,有人鎩羽而歸,有人收斂傲氣開始尋常工作,有人成就萬人之上,這些人的感情都通過這部片子發泄的淋漓盡致。這是屬於主角米婭和塞巴斯的電影,也是屬於浪跡在好萊塢的整整一代人的電影,更是屬於所有曾為未來拼盡全力的人的電影,所有人都在這一段逐夢的旅程中,看見了自己。

觀影過程中這句話一直環繞在我腦海中,發出來共勉

好萊塢被我迪寶寶流水線「鴨霸」後,曾經獨樹一幟、以年輕觀眾為主要觀影群體的愛情小品片基本死絕(當然拉拉的主要屬性還是音樂劇),所以現在終於能在影院看到有分量有質量的愛情片實在是太不容易,可以說本片是近十年最優秀的愛情片和原創音樂劇,當然作為一部口碑嚇人的影片,它不會僅止於愛情,除愛情外,夢想、機遇、才華、現實,最夢幻的場景里卻又在探討最真實的問題,雖然聽起來乏善可陳,但是相信我,這導演真的是個天才,能把一道宮保雞丁做成令人信服的滿漢全席,和「落入俗套」間跨越了一個大洋洲的距離。(全劇最精彩的高潮在劇透里,待會在劇透里詳細說,不過還是建議自己去影院看,值得等)

作為一部歌舞片,導演對鏡頭調度和人物調度發揮到了極致,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開頭提到的「這特么的才能叫電影「,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現在的電影製作者越來越傾向於用旁白,嘴炮,討論等等來交代信息,卻懶得思考怎麼用鏡頭語言交代故事。而本片極力剋制,刻意削減了用語言交代故事的比例,轉而儘可能多地用畫面來敘事,確實有黃金時代的風範。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場戲女主穿了一件奇醜的登山服去試鏡,進場後還沒有說兩句就被拒絕了,她一言不發滿臉怒氣地沖向走廊,一邊走一邊拉開登山服拉鏈,裏面穿的襯衫工作時弄上的咖啡漬清晰可見,與此同時走廊里坐着幾十個穿着各種顏色襯衫的姑娘,一個鏡頭只有兩秒,一下就把女主「咖啡店工作操蛋」「時間緊」「買不起新衣服」「試鏡要求必須穿襯衣」「試鏡競爭激烈」這幾件信息交代出來;再比如說電影多次使用舞台劇式的淡化周邊突出主角的效果,用舞台劇甚至剪影交代劇情,點亮/熄滅 天空/路燈,毫無違和感,轉場時多次使用圓洞消失的把戲,黃金時代的感覺一下就出來了;(這句略劇透)還有在男主走上樂隊鍵盤手道路時,他的鍵盤換成五花八門的琴鍵,紅黑配,純銀色,唯獨沒有傳統鋼琴的黑白,「失去本心」盡在不言中;女主回到老家,家裡擺放着自己從小到大獲得的小表演獎和兒時自製的諸多海報,就四五秒不到,把女主從曾經自信滿滿到在好萊塢撞的鼻青臉腫失去信心的歷程勾畫的淋漓盡致(劇透結束);這些畫面電影中沒有任何搭配的話語解釋,真正強大到畫面在說故事。而這只是最基礎的,慢到我能看出的,更多的時候,鏡頭轉換目不暇接,每一個都讓人絕贊,比如預告里有看到的飛上天空的浪漫場景,前後以不同的用途使用了兩次;如果說普通導演使用的是一門語言,本片導演就是一個說四五種語言隨時無縫轉換的神人。他將音樂光影化,將情緒光影化,手段純熟,有自己的風格,很難相信他只有31歲。

從導演過去的履歷看,他熱愛音樂,熱愛爵士樂,熱愛老電影,看他的電影有一種強烈的眼前這些畫面是音符幻化的感覺,天馬星空,不拘泥於任何現有的法則,而且節奏永遠正確,舒緩得益,就像爵士樂一樣,雖然樂譜的節奏多變(爵士譜子有寫這裡節奏自定的233),變調也是常事,然而最終的效果永遠和諧,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
在爆裂鼓手中,雖然顏色相對比較單一,但是豐富的層次感和質感已經能看出導演的審美功底,這次畫面色譜寬了許多,但效果和諧極了,層次感和質感一點不少,反而撞色引發的特殊效果有一種特別的回到八十年代但又現代感十足的油畫感,上次一部電影讓我覺得這樣美,每一幀都可以單獨作為一張畫作,還是在IMAX里看少年派的時候。哦還有小李的荒野獵人。在標題里提到這部電影就是「一場夢」,就是在看顏色對撞強烈又艷麗,在多種模式中轉換自如毫不違和,又是全身心的沉浸,確實如夢一般。

從寫作的角度說,這部目前是我最愛的愛情故事沒有之一,看過啦啦藍,再看過去喜歡過的愛情故事只覺得油膩。這裡的愛情輕快自然舒服細緻,絲毫沒有嬌柔做作的嫌疑,又讓兩人相互成就,相互激勵。政治正確的說法是,這段愛情是我在銀幕上看到的最健康的感情。很難相信這樣的文字是一個漢子寫得。

順便,導演Damien Chazelle,一共導過三長一短四部片子,除了最早那部NBCS的音樂傳記片外,剩下兩部長篇分別叫爆裂鼓手和LALALAND,爛番茄和MTC分別是,94% 88, 96% 89,哦對這兩部電影的劇本都是他寫的,前者拿了三座奧斯卡,後者估計只多不少;哦對了,那部NBCS的片子,爛番茄90%MTC84。大家輕鬆隨意的感受一下,什麼叫被碾壓的恐懼。

另外本片對演員的考驗很大,心理戲很多長鏡頭大特寫,兩人表現非常棒,除了女主在劇中的尷尬試鏡之一,全片沒有哭的鏡頭(我記得沒有,二刷看看會不會打臉),沒有山崩地裂的大爆發,很平和,很現實,縱深卻探不到底。石頭姐和高斯林都完成得很好,而且化學反應爆炸,導演說dream cast不是沒有道理。

看電影之前還以為這是一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成眷屬的尋常愛情故事,看完以後覺得,媽蛋這電影決定在內地情人節上映還真是惡意滿滿啊。

因為兩人並沒有在一起。而且還是我娃能打醬油式的沒在一起,不留絲毫挽回餘地。

然而並不能說這是悲劇,事實上在兜兜轉轉後,男主女主都堅持了初心,走到了人生中最想走去的方向,有了落魄時不敢想像的未來,女主成為一線影星,男主如自己所願有了自己爵士酒吧,生活就像他們五年前想要的一模一樣,試問有幾人有這等奢侈。

這是尋常的愛情,有些可愛的小矛盾,也有可愛的小閃光點,他在高速上不耐煩地朝女主狂按喇叭,無禮撞開再次偶遇來稱讚他鋼琴曲的女主,在派對上和女主針鋒相對互戳痛腳,然而多次偶遇的契機和相似的境遇與追求還是讓他們走到了一起,他們有一些甜蜜的尋常事。而在愛情之上,他們塑造了彼此的人生,或有意或無意,他們都影響了彼此在某個道路上選擇的方向。男主發現女主的才華,鼓勵她寫出讓選角導演青眼有加的獨幕劇,又帶女主參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試鏡,最終一躍上枝頭;而女主是男主選擇加入傳奇哥樂隊的原因,男主由此賺到了開酒吧的啟動資金,女主也將男主導向了最初的人生目標,沒有被錢途所困。

直到男主演藝事業太忙,錯過女主獨幕劇幾乎無人在意的首演,內在里兩人又無法承受一方落魄一方事業起飛的差距,造成無法彌補的衝突,最終諷刺性地在女主打開演藝事業突破口時,因為異地而和平分開。直到五年後,機緣巧合,兩人再次相遇。

無數的影視劇里都談遺憾,談分別,談另一種可能,談求而不得,談「如果那時就「,但從沒有見過處理得這樣透徹而一擊即中的,沒有半個字,純鏡頭語言敘述,六年前的男主在飯店裡一曲彈奏結束,起身,直奔女主深情一吻,鼓點奏響,故事從這裡開始不同,導演徹底放手一博,全片沖向高潮:奔放多變的鏡頭,萬花筒一般多樣的轉場,跳躍的各式音樂變奏,舞台劇的場景與現實拍攝的場景多次交替;家庭錄影、黑白默劇,剪影,短短几分鐘內,導演將拼貼主義用到了極致,卻不俗不膩:畫面里女主的獨幕劇成功,男主在台下滿場觀眾里歡呼,接下來擁吻、婚姻、家庭、孩子,尋常又美好,屏幕上歡歌笑語,屏幕下的我早已淚流不止;在這七分半鐘里,每秒鐘都同時處在清楚這一切都是幻象和懷抱一絲希望等待導演再次反轉劇情的巨大情感拉鋸中,劇情再次和現實交匯重疊,不同的是同樣的劇情陪伴女主的是男主,然而音樂平靜下來,鏡頭迴轉,一曲終了,台上是男主依然孤單的身影,方才發生的一切不過是男主共女主一起融進這首屬於他們共同的曲子之中的感情罷了,男主起身致謝,女主起身離開,目光交匯又分離,黑屏,全片結束。光影流轉間令人窒息的遺憾展現得淋漓盡致,沒有一句話,受到的震撼卻十倍於影視劇里對相同場景的處理,哀而不傷,直取七寸,不灑狗血,不歇斯底里,只留最平靜最美好的那一面來,即使是遺憾也是極美的。這裡對LA LA LAND再次點題,有的夢雖美,但總有破滅的一天,男女主自己在娛樂圈實現了LA LA LAND的成功,卻只能失去曾助力他們前行的,兩人情感相通的LA LA LAND,電影的最後就是一場夢,和夢的破碎。

故事的前半段雖然精彩,但我一直在擔心這是一個爛俗的故事,結果最後十分鐘完全震撼住了,完全打破爛俗愛情片的格局,實在是太精彩,確實值得一眾影評人的高分。

最後給個分,九分(扣給我覺得之中有一小段彆扭的劇情)加一分我愛LA的私心情感分,這電影后勁太大了,劇情簡單,然而看完後無法停止思考,並不是所謂燒腦的思考,而是對自己的未來規劃,對自己來到LA的夢想和追求的思考,所以十分滿分。

2016-12-20 |

剛剛看完La La Land(中譯名為「愛樂之城」),真是年末的小驚喜。電影的情節並不複雜,探討的話題也似曾相識,從思想層面上並沒有讓人耳目一新,但是在情感的處理上,卻非常動人。

從愛情角度講,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式boy-meets-girl的故事類型。女主角Mia (Emma Stone)是一個還在到處試鏡到處碰壁的准女演員,白天還要去咖啡館工作來維持生計。男主角Sebastian(Ryan Gosling)則是一個一門心思想演奏爵士樂的鋼琴伴奏師。兩個都不得志的人相遇相愛相互鼓勵,度過了短暫的浪漫時光。故事總要有轉折,年輕人不得不成長,白日夢要醒來,生活要出現變化,而這裡的變化始於Sebastian簽約了一家很火的樂隊做鍵盤手。這個樂隊做的更近於流行音樂,到處巡演,是一份穩定的、薪水可觀的工作,但和Sebastian所嚮往的音樂,想完成的志業(開一家爵士樂酒吧,演奏真正的爵士樂,傳達爵士樂的即興與變化之精神),基本毫無關係。Mia問他為什麼要做這個選擇,而Sebastian卻覺得他在努力做一個好男人、好伴侶,滿足Mia的期待,而Mia對於他成功的不滿,是因為他事業有起色了,導致Mia和他相處時優越感降低了,所以才會不滿。倆人那天晚上不歡而散,第二天Mia自編自導自演的戲劇首演(基本沒什麼人去),Sebastian也因為工作而錯過,Mia對自己的事業和愛情都失望到極點。這時候出現了一個試鏡機會,Sebastian說服Mia去了。試鏡之後,Sebastian已經預感到了Mia未來的成功,和即將到來的分離。影片的結尾,則是五年後各有人生的Mia與Sebastian再度重逢。

影片也可以算做是young adult的成長主題。YouTube影評人Chris Stuckmann說,很多觀眾覺得這部電影是一封寫給洛城LA的情書,因為La La Land本身也是洛城別稱。但在他看來,這部電影其實一封寫給passionate people的情書,寫給那些懷有熱忱堅持夢想的人。——這也是我說這部電影在主題上並沒有推陳出新的原因。堅持夢想vs面對現實,實在是一個太老套的話題了,感覺已經被各路文藝作品和雞湯文章換了八萬個角度切入,怎麼選都有理由,都可以理解,但讓人甘願去追逐、並為之目眩神迷或黯然心碎的,是一個學名為「可能性」的騙局,是一個標着「what if」的魚鉤,是平行世界裏的你我。

追看過同人文的都知道,同人的一大動因就是,what if. 如果你們沒有遇到,如果你們早一點遇到,如果你們晚一點遇到,如果換一個時空換一個地點遇到,故事都完全是不同的打開方式了。而這個電影的結尾十分鐘,就是一個完美的「what if」命題作文。

五年後,Mia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為人妻為人母,事業有所成就,在LA定居。某個傍晚,和丈夫晚飯後散步,無意間進入一家爵士酒吧,恰好便是Sebastian開的,Logo用的還是當年倆人熱戀時Mia給他設計的。俗套吧,煽情吧,但真的很好哭的。Mia從Sebastian上台彈琴開始,就恍惚間看到了另一條人生軌跡,Sebastian也一樣。如果,如果當時吻你,當時抱你,如果我當時沒有簽約樂隊,如果我出現在了你的首演現場,如果我陪你去巴黎,我們會不會已經是一對眷侶,是一個寶寶的父母,晚飯散步後來到這家酒吧,看另一個做着音樂夢的人年輕人琴聲悠揚,而台下的我們十指緊扣。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真的一下子想起來我學妹和我講過的一個場景。當時她和喜歡的男孩子面臨各自東西的畢業,她要回國,而男孩子將去歐洲,倆人都心知肚明沒有未來,只有抓緊眼前,一響貪歡。倆人一起去旅行,去住在大森林裏的小木屋裡,過幾天與世隔絕的日子,各自都已經講好,回來後便不留遺憾地各奔前程。可不巧,回來沒幾天,男孩子生病發燒了,本來講好再不見面的,他卻撒嬌耍賴也要學妹來照顧他。學妹沒辦法,去陪他,給他煮粥做飯,叮囑他喝水。那一天結束的時候,他們難過極了。

學妹跟我講,」因為我突然清楚地意識到,我所不能擁有的,是怎樣的一個未來,是我和他之間怎樣的一種可能性。「那麼日常,那麼具體,清清楚楚讓你看到體會到,你要放棄的,是怎樣一種生活。這比抽象的」我不能跟他在一起了「要讓人心痛多了。

La La Land的結尾也是這樣一種具體的心痛。如果說此前的分開只是一種概念,而分開五年後的重逢,卻弔詭地讓你意識到,不在一起了,分開了,是怎樣具體而微的事實,是從此喪失了有你的人生,是你再沒有可能成為我孩子的父親,是我們便只有這台上台下相望一眼的緣分。

怡微寫《玻璃之城》的影評,講到」人生有你一定要走完的緣分「,說這部電影其實就是講人人都會遭遇的愛的難題,明知早晚會分開,為什麼會在一起?明知再撐一下也許會有未來,為什麼就拿不出一分一厘的意志力?——那麼其實,La La Land,講得也是相似的故事。沒有誤會,也沒有天災人禍,但人與人的相守相愛,就是那樣難,連吃餐飯都是要珍惜的緣分。

如果我知道我們只有這一小段緣分,我們那樣全面又細緻地走進過一個人的世界,然後又不帶片縷地走出彼此的生命,如果我可以知道我真正放棄的是什麼,錯過的是什麼,——至少,我們曾經在洛城玫瑰色的日落里共舞過,被這城市的璀璨星光照耀過。

感謝有你陪我發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